清唱剧的壮丽典范:亨德尔《弥赛亚》
《弥赛亚》是亨德尔最为著名的清唱剧作品,展现了,充分展现了巴洛克音乐的宏伟壮丽。

“我想我确实看到了整个天堂就在我面前, 还有伟大的上帝本人。”

—亨德尔在创作《弥赛亚》时曾这样兴奋地说道。

《弥赛亚》是亨德尔于1741年创作的第六部英文清唱剧。脚本作者是查尔斯·詹宁斯 (Charles Jennens)。作品以《圣经》和英国国教祈祷书的诗篇为基础, 分为三部分, 分别叙述了耶稣的诞生、受难和复活。

这部清唱剧的剧本一开始曾引发过争议, 当时的报纸就它的“亵渎”性质进行了辩论。后来于1742年4月13日在都柏林首演,一年后又在伦敦进行了首演。

《弥赛亚》在都柏林首演的音乐厅

传说当时的国王乔治二世也出席观看了该剧的演出。当听到“哈利路亚”大合唱时, 国王听得入了神,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从此以后就形成了一种站着听“哈利路亚”的风气。

就这样,《弥赛亚》在逐渐被公众接受后,清唱剧开始流行起来,最终成为西方音乐中最著名和最常被表演的合唱作品之一。

伦敦弃婴医院的教堂,自1750年起定期举行《弥赛亚》慈善演出

“弥赛亚”一词 (Messiah) 是希伯来语“救世主”的意思。虽然它的结构类似歌剧,但不是戏剧的形式,没有对角色的模仿,也没有直接的对话。

詹宁斯的脚本被认为是对基督耶稣的延伸性反思。文本第一部分的情节改编自福音书,以希伯来人以赛亚(Isaiah)和其他人的预言基督诞生开始,然后转向了牧羊人传递圣母报喜消息的场景。

画作《圣母报喜》,达芬奇

第二部分是关于耶稣受难记的描绘。其中,《我们都是迷途的羔羊》用了音乐的象征主义手法,用了不同方向的旋律线,戏剧性与审美性因此得到了凸显。

Georg Friedrich Händel - Messiah_ Part 2_ All We Like Sheep Have Gone Astray (Chorus).mp3
00:00 04:19

第二部分最终以《哈利路亚》的合唱结束。这首合唱风格多样:块状和弦式的织体与赋格式模仿的对位织体交替出现, 间或还有齐唱的乐句,以及和弦式织体与复调织体的结合。

正是这种不同风格与织体的对比,使巴罗克音乐具有了更多的戏剧性。这首合唱具有史诗般的风格,达到了巴罗克音乐宏伟壮丽风格的顶点。

Georg Friedrich Händel - Messiah_ Part 2_ HALLELUJAH (Chorus).mp3
00:00 03:40

第三部分,乐曲讲述了基督的复活和基督在天堂的荣耀。实际上,亨德尔的清唱剧并不是为教堂,而是为剧院的演出而写的,因此他更多地从历史和戏剧的角度来处理宗教题材的作品。

作为整部清唱剧的支柱,合唱在整部作品中不再是故事情节的旁观者, 而是经常参与叙述故事的发展。 而这些宣叙调和咏叹调往往抒情性的沉思表达。

亨德尔在这方面大量运用了歌剧的返始咏叹调的形式,但有时也对A段的再现稍加变化,特别是在结尾处,以期达到一个最后的高潮,这样便形成了ABA的形式。

《弥赛亚》手稿,现存于伦敦大英图书馆

《弥赛亚》定下了清唱剧的构思和风格,但比起亨德尔其它的清唱剧,这部作品却又是独特的,更具抒情性色彩的,用音乐体现基督救世主故事的戏剧性。它把合唱、咏叹调和宣叙调结合成一首巨型的赞美诗, 创造了一个没有宗派色彩的基督教世界。

《弥赛亚》这部作品如今仍然很受欢迎, 每当圣诞节演出时, 经常能听到有乐团在表演这部作曲的第一部分, 和第二部分中的合唱曲《哈利路亚》。

阅读数 1.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