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江都事变;后果:唐、夏、郑三足鼎立。
文/全历史 蓑笠寒江雪
前因
江都事变:618年(隋大业十四年),隋炀帝杨广在江都被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派人杀害。
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建立大夏国,定都乐寿(今河北献县),自称夏王。
大夏国初建时,势力范围大致在今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一带,人马超过10万。
他建政不久,占据河南一带的瓦岗军被隋朝旧部王世充击败,窦建德与王世充瓜分了瓦岗军的地盘,势力都得以扩张。在扩张的过程中,山东地区的大部分起义军都归附了窦建德,河南地区的瓦岗余众则投降了王世充。北方因此形成了窦建德、王世充、李渊三方鼎立的局面,其中以李渊为最强,王世充实力最弱。

影视剧中的窦建德
那么窦建德是如何从一介平民成长为一方割据势力之主的呢?
窦建德出生于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县),家里世代务农。因为家人被官府杀害,窦建德投奔到一个叫高士达的起义军首领那里,开始了起义事业。当时,高士达的起义军有1万多人。
朝廷派涿州通守郭绚率领1万多人来平叛。当时高士达军权交给窦建德,让他领兵退敌。
窦建德使出计策,他假装和高士达闹矛盾叛逃。然后高士达配合他,在官军面前杀了一个女人,谎称这个女人是窦建德的老婆。最后窦建德再假装投降官军,趁官军不备,发动突袭,最后起义军大获全胜。
后来朝廷又派太仆卿杨义臣领兵平叛,杨义臣是能征惯战的大将,窦建德劝高士达避其锋芒,高士达不听,结果骄傲轻敌,被斩杀。
窦建德带着少数人逃跑,待官兵退去后又回到原地,带全军穿白色丧服为战友举行了葬礼。逃散的起义军听说后很受感动,于是再次聚集到窦建德身边,军心得以恢复,窦建德因此自称将军。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窦建德很擅长笼络军心。
一般的土匪见到官员就杀,而窦建德不一样,他对待官员和乡绅特别礼貌,所以周围有也有不少郡县的官员向他投诚,他率领的起义军逐渐发展到十多万人。于是在617年(大业十三年),窦建德趁势自称长乐王。朝廷派右翊卫将军薛世雄率领3万人来讨伐窦建德,结果又被窦建德击败。
第二年,江都事变发生,隋炀帝被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所杀。知道这个消息后,窦建德追谥杨广为闵皇帝,建立大夏国。

影视剧中的隋炀帝
后来宇文化及自立为帝,窦建德立刻以为隋炀帝报仇的名义去攻打宇文化及。攻进城后,窦建德以大臣之礼先去拜见了隋炀帝的皇后萧氏,然后抓捕了谋害隋炀帝的一群人,全部斩首。
窦建德主动讨好隋朝宗室,他先是封齐王杨暕的儿子杨政道为郧公。然后应远嫁到突厥的隋朝义城公主的要求,率领一千多人把萧氏护送到了突厥,还将宇文化及的首级献给了义城公主。他还趁机联络突厥,争取突厥人对他的支持。
不过,窦建德这种靠尊崇隋朝宗室来建立权威的方式也给他带来了弊病。因为局势发展到最后,通过兼并,北方和中原只剩下李渊、王世充和他三股势力。
李渊的实力最强,他和王世充较弱,按理他应该联合王世充对付李渊才有更好的机会。但是王世充杀隋恭帝杨侗的逆臣行为让窦建德没法绕过道义和他联合,他俩各自为战,直到王世充被唐军逼上绝境,他才出手,那时为时已晚。

李渊与王世充、窦建德最后的角逐
窦建德在晚期还出现了决策失误的情况,他听信谗言,错杀手下善战的大将王伏宝,导致后来经常打败仗。
还有一次,在王世充被唐军包围时,他的一些手下被王世充派来的使者贿赂,都劝他正面出兵救王世充。国子祭酒凌敬善于出谋划策,劝窦建德不要正面出击,而要在其他地方虚张声势,来迫使唐军退兵。
受贿赂的手下们,反诬凌敬是不懂军事的书生,于是窦建德就没采纳凌敬的策略,妻子在一旁劝他听凌敬的,他也没听。最后,窦建德亲自领兵出战,被唐军擒获,大夏国毁于一旦。
后果
唐、夏、郑三足鼎立:窦建德建立大夏国之后,各路起义军互相兼并,最后只剩下唐国公李渊建立的唐国、郑国公王世充建立的郑国和窦建德建立的大夏国。
结论:大夏国建立,北方及中原天下三分,但窦建德最终决策失误,兵败被杀,天下局势为之一变,加快了大唐统一北方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