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薛西斯登上波斯王位,第二次希波战争爆发;后果:萨拉米斯海战。
前因:
公元前480年,在温泉关,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率300勇士血流成河,薛西斯带着他的波斯大军踏着斯巴达勇士的尸体,走向了希腊腹地。
波斯王大流士一世死后,他的儿子薛西斯登上王位。薛西斯为实现其父征服希腊的遗愿,发誓要踏平希腊。为此,他精心准备了4年,动员了整个波斯帝国的军力。公元前480年春,波斯全军约20-30万人从小亚向希腊进发。并在当年的七八月间来到了温泉关,温泉关关口极狭窄,仅能通过一辆战车,却是从希腊北部南下的惟一通道。
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带领的希腊联军早早就等候在了这里,他的军队里,最为精锐的是他的300名亲卫队。斯巴达人向来以陆军所向披靡著称,这是因为他们的日常生活都是高度军事化的。斯巴达人在严格的军事训练中长大,成年后还要杀死一个希洛人奴隶并取下他的头颅带回营地。就连在斯巴达母亲送儿子上战场时,也不是祝他平安归来,而是给他一个盾牌,告诉他“要么拿着,要么躺在上面。”由此可知斯巴达人的勇武。

希波战争地图
波斯大军在距温泉关不远的平原扎下大营以后,薛西斯首先展开了心理攻势。他派人捎信给希腊守军,说波斯兵多得数不清,光是射出的箭矢就能把太阳遮住。出乎他意料的是,勇敢的斯巴达人不但没有害怕,还嘲笑说:“那正好,我们可以在荫凉里杀个痛快”。
大战前,薛西斯仍想不费一兵一卒的通过温泉关,于是再次派使者前去劝降,哪知列奥尼达轻蔑地回答道:“老夫项上人头在此,有本事尽管来取!”
面对列奥尼达的挑衅,不可一世的薛西斯怒不可遏,立即发起进攻。薛西斯采取了让步兵轮番冲击的强攻战法,企图利用人数优势打垮斯巴达人。希腊人一方则组成了“希腊长枪方阵”的防守阵型,由宽大盾牌组成盾墙,长矛层叠其间。波斯人的小盾和短矛没有办法和希腊人相匹敌,成批的士兵在斯巴达人的盾前倒下。波斯人的第一波攻击被完全粉碎,而希腊人只损失了2、3个斯巴达战士。
经历了第一天的惨败,薛西斯决定使出他的杀手锏:让被称为“不死军”的精锐军队组成第二波攻势。“不死军”的战斗力不输于斯巴达人,使得希腊方阵的伤亡日益增多。眼看自己精锐部队的攻击逐渐有了起色,薛西斯得意地笑了。

关于血战温泉关的画作
不过斯巴达的勇士们可不是等闲之辈,列奥尼达在战斗中下令佯败,让“不死军”一路追击,前排的斯巴达老兵却在一瞬间转身,出其不意地杀死了冲在最前头的敌人。就这样,“不死军”自己人栽了自己人一跟头。斯巴达人趁机出击,在交锋中大获全胜。
如果事态继续这样发展下去,也许希腊守军会支撑得更久,但不料战事在第三天出现了转折。一个名叫埃彼阿提斯的当地农民被薛西斯以重金收买,将波斯军队引上一条牧羊古道,通过这条小路,波斯军可以绕过关口到达希腊联军身后。列奥尼达虽在此前安排了1000名守兵守住这条小路,但这些守兵被波斯军轻易击溃了。波斯军从而完成了对希腊守军的合围。
列奥尼达得知这一消息后,知道大势已去,但还是率领斯巴达300勇士和另两个城邦国家的约800名士兵准备在温泉关做最后一搏,以微不足道的兵力迎战18万大军。
在第三天的攻势中,前后夹攻的波斯人潮水般扑向关口,腹背受敌的希腊人奋勇迎战。他们杀退了敌人的四次进攻,但人数也越来越少,逐渐被压缩到一个小山丘上。这时,作为指挥官的列奥尼达也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动弹不得。士兵们为保护国王改变了阵形。他们以列奥尼达为中心围成了一个圆,这倒给了波斯军队包围的机会,他们将残余的斯巴达人死死围住,在口令声中将雨点般的标枪和箭投向他们,直到最后一个斯巴达人倒下。至此,温泉关最终被波斯军队攻占。
后果:
萨拉米斯海战。
结论:温泉关战役后,波斯陆军深入希腊地区,在海上则发生了决定性的萨拉米斯海战。斯巴达战士对“非胜即死”信念的贯彻,起到了激励其他希腊同胞战胜波斯人的作用,为第二次希波战争中希腊最后的胜利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