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1.裘甫起义,2.庞勋起义;后果:1.黄巢军攻破长安,2.朱温代唐。
文/全历史 蓑笠寒江雪
前因
裘甫起义:公元860年1月(唐大中十三年十二月),浙东人裘甫率领百余农民起义,史称裘甫起义。
庞勋起义:公元868年(唐咸通九年),桂州(今广西桂林)戍边的士兵在粮料官庞勋的带领下发动起义。
公元878年(唐乾符五年),起义军领袖王仙芝在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兵败被杀,起义军余部投靠黄巢,推黄巢为黄王。黄巢自称“冲天大将军”,接替王仙芝成为起义军领袖,继续领导起义军对抗朝廷。
黄巢之乱的时间地图
874年(唐乾符元年),关东大旱,农民交不起租税,走投无路,王仙芝聚集这些破产的农民在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北)发动起义。起义军发出檄文,斥责朝廷腐败,赋税过重。王仙芝自称均平天补大将军,率领几千起义军攻克曹州(今山东菏泽市)、濮州(今山东鄄城县)。黄巢在冤句(今山东菏泽市西南)响应王仙芝,也聚集了几千起义军。
官军来镇压,结果被起义军打败,起义军声势大振,原来参加过庞勋起义的人这时也加入进来,起义军在几个月内就达到几万人。起义军接连攻下十几个州,势力发展到淮南。朝廷震惊,于是令淮南、忠武、宣武、义成、天平五军节度使出兵剿灭起义军,任命平卢节度使宋威为诸道行营招讨使,负责指挥。
王仙芝与黄巢见官军势大,于是避其锋芒,转而去攻打沂州(今山东临沂)。但是沂州久攻不下,宋威军杀到,起义军大败。宋威不想彻底剿灭起义军,而是想养寇自重,于是胡乱上报说王仙芝已死,就撤军了。

黄巢形象(想象)
起义军休整一段时间后,卷土重来,继续攻略攻河南各县。各州县畏惧起义军,纷纷闭门自守,起义军得以四处游荡,在江淮、河汉一带横行,人数迅速发展到30万人。
朝廷认为宋威剿贼不利,于是就让各藩镇节度使自行剿灭起义军。各藩镇想的是保存实力,不想为中央出力,所以都不太上心。朝廷见硬的不行,就来软的,派人招降王仙芝,封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
王仙芝本来想答应,但是黄巢不干了。黄巢觉得自己没捞到什么好处,就以大伙儿没得到妥善安置为由大骂王仙芝,反对招安,还把王仙芝打得头破血流。大伙儿议论纷纷,王仙芝怕惹众怒,只好拒绝了朝廷的招安。
这件事之后王、黄二人有了嫌隙,于是二人分兵,各自领导起义军。
878年(乾符五年),王仙芝在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战败被杀,余部投靠了黄巢,推黄巢为黄王。黄巢自称“冲天大将军”,正式成为起义军的首领。
黄巢觉得北方藩镇密集,不容易立足,于是带领起义军转战防备松懈的浙江、福建一带,后来在广东落脚。期间黄巢采取的策略是战斗失利就向朝廷请降,赢得喘息之机后东山再起,再与官军对抗。
不过,起义军不适应广东的湿热天气,而且军中瘟疫横行,起义军士气低落。黄巢为了提振士气,补充兵力后选择北上。

黄巢起义的路线
879年(乾符六年),朝廷得知黄巢北上,赶忙派宰相王铎为南面行营招讨都统领兵10万据敌。王铎率军进驻江陵,前锋部队驻守潭州城(今湖南长沙)。起义军杀到,官军见敌人势众躲在潭州城不敢出来。起义军猛攻,一天就攻破潭州城。起义军2号首领尚让领兵杀向江陵(今湖北荆州),号称50万大军。王铎吓得赶忙弃江陵逃到襄阳(今湖北襄阳)。
黄巢与尚让合兵一处杀向襄阳,但是在荆门(今湖北荆门)遭遇江西招讨使曹全晸与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的埋伏,起义军战败逃走。黄巢收集残兵后转战江浙。
江浙一带没有强敌,起义军恢复元气,兵力达到20万。朝廷任命淮南节度使高骈为诸道行营都统,让他征调昭义、感化、义武各藩镇士兵,南下剿灭起义军。高骈军接连取胜,黄巢见正面打不过,就写信给高骈说自己要投降,还用重金贿赂高骈手下的将领,让官军放慢进攻速度。
高骈把即将剿灭起义军的消息上报朝廷,朝廷让各藩镇兵北还。起义军趁高骈军势单力薄发起攻击,高骈军大败后闭门不出。起义军趁势一路北上,势不可挡,很快就攻入了洛阳。
朝廷内部已经慌得乱作一团,唐僖宗下令收拢官军守潼关。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如果潼关被攻破,那都城长安也就不保了。
起义军占领洛阳后,下一个目标就是进军关中。
后果
黄巢军攻破长安:公元881年(唐中和元年),黄巢率起义军进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年号金统。
朱温代唐:907年(唐天祐四年),朱温夺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梁,史称“后梁”。
结论:唐朝晚期,各藩镇拥兵自重,不愿为中央效力。黄巢起义则加剧了这种局面,使藩镇的势力进一步增强,中央的力量则进一步虚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