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唐庄宗李存勖建立后唐;后果: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灭后唐
前因
唐庄宗李存勖建立后唐
其实说起来,李嗣源的篡位,两步就可以说清楚:第一步是邺都之变,李嗣源“被迫”起兵;第二步,兴教门事变,李嗣源“趁乱”称帝。
两次事件都不是李嗣源主导的,但最后的赢家却都是他,可以说李嗣源是“捡了”一个帝位。
唐明宗的族谱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唐朝末年,晋梁争霸的时候,晋王李克用手下有13位猛将,后来人便称其为“十三太保”。其中,大太保是李嗣源,而三太保就是最终灭了后梁,建立后唐的唐庄宗李存勖。
征战一生的李存勖晚年开始荒废朝政。李存勖自幼喜欢看戏、演戏,常粉墨登场,并自命艺名“李天下”。而且不光自己看戏,他还大量重用伶人,纵容皇后祸乱朝政。同时横征暴敛,又吝惜钱财,各处的军饷都发不满,惹得藩镇不满,百姓怨愤。
更过分的事,李存勖又派伶人、宦官抢民女入宫,强掳魏州将士们妻女千余人,怨声四起。而邺城的兵变,也不过是将士们对李存勖新仇旧恨加在一起,索性反了。
有人造反,自然要有人出来平乱。
大家都推举李嗣源出战,但李存勖对功高盖主的李嗣源不那么放心,另派大将元行钦出征讨伐叛军。但因为军饷都被李存勖克扣了,士兵们都不愿意出力,元行钦虽然足够出色,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无功而返。
李存勖大怒。一个从马背上打天下的皇帝,怎么能接受这样的失败,当下就想要御驾亲征。但一众大臣死活将他拦下,说皇上现在不是打天下的时候了,你走了朝廷怎么办。你可不能去,朝中不还有大总管李嗣源吗,就派他去,肯定能马到成功。

后唐庄宗李嗣源(漫画形象)
李存勖怕的就是李嗣源马到成功。不过除了李嗣源,李存勖也没有别的人选,只好不情不愿的让李嗣源将兵赴邺都平乱,还不忘追派自己的亲军一起北上,以便监视。
不过,李存勖和李嗣源也许都没有想到,这一次出兵,也正是李嗣源“拥兵篡位”的第一步。
李嗣源不敢怠慢,即刻率军北上,带着女婿石敬瑭一起,准备一举荡平叛乱。但是事情却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变故。
一开始,一切都还在计划之中,公元926年三月,李嗣源率军来到邺都,扎营于邺城西南角。元行钦则驻军城南。三月初八,李嗣源下令军中作好准备,决定于次日攻城。但攻城前夜,李存勖派去监军的人马却临阵投敌了。
这些人率众叛乱,杀都将,焚营舍,李嗣源只好先带领军队平定内部兵变,然而竟然一时制止不了。乱兵愈乱愈多。在混乱中,这伙儿军士们劫持着李嗣源进入城中与邺城兵变的叛军首领会和。
此时,作为人质的李嗣源暗中派使者到元行钦营中,告诫他坚守营寨不要妄动,约定双方一同镇压已经合流的叛军。
元行钦不听,率军撤退,但随即便知道自己失策,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诬告李嗣源,上奏皇帝道:“李嗣源率领的军队已经与叛军联合,不会再为朝廷效力了。”
叛军这边,显然也没按套路出牌,竟然对李嗣源恭恭敬敬,请他拥兵,当大头目。李嗣源百口莫辩。这下误会大了,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趁机劝谏,皇帝一定会起疑心的,不如先顺水推舟,看看情况,再做决定。
唐明宗的时间地图
此时的李嗣源形同人质,又因为内外形势,只能先顺着叛军南下。
很快,叛军占据了大梁(今河南开封),下一步便是拿下洛阳。石敬瑭此时出任叛军先锋,首当其冲带兵逼进汜水关(河南荥阳汜水镇)。身在魏州都城的李存勖得到消息后,决定亲征反击。
公元926年四月,李存勖驻军汜水关与长子的征蜀大军会合,与石敬瑭陈兵相对。看似胜券在握,但实际上李存勖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李存勖将军队留在宫门外,自己在内殿吃饭,担任指挥使的伶人郭从谦忽然趁机叛变,率领军队攻入兴教门。李存勖亲率宿卫出战,杀死数百乱军,但最终被流矢射中,死于绛霄殿。一名伶人捡起丢弃的乐器放在李存勖的尸体上,点火焚尸,史称“兴教门之变”。
郭从谦发动兴教门之变,其实是为了推举自己的义父李存乂为帝,与李嗣源并无关系,但因为此事直接导致李存勖的死亡。
没过多久,本就准备进军洛阳的李嗣源正巧率军赶到,于是顺理成章的继承大统,登基称帝。
后果
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灭后唐公元926年,后唐将领李嗣源于李存勖灵前即位称帝,年号“天成”,是为唐明宗。
结果:李嗣源即位后,革除庄宗时的弊政,励精图治,诛灭宦官,关心百姓疾苦,后唐趋于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