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元帝:焚书的才子皇帝
上一个焚书的是秦始皇,这一次却是个嗜书的才子。

文/全历史 锦灰堆

公元508年9月16日,梁元帝萧绎出生。

萧绎酷爱读书,藏书有十四万卷之多。他文采了得,但却和李煜(此处可a976年1月1日的南京)、宋徽宗(此处可a1135年6月4日的依兰)一样,是个文学才华胜过政治手段的皇帝。

萧绎出生不久,因为眼疾救治不当而瞎了一只眼,从此身体残疾成了他的一块心病。这让他性格和行为都变得乖戾而薄情,与妻子不睦,对下属严苛。

侯景作乱(此处可a549年6月12日的建康),萧绎在与叛贼和兄弟的争斗中继承大统。但他却笃信巫卜,大事决断都相信“命运”的安排。在最后被敌军围困的时候,萧绎选择了投降,并烧毁了自己的全部藏书。

本是众望所归的才子皇帝,但不出两年就迎来了身死国灭的结局。是什么导致了萧绎的悲剧?这可能还要从他自身的性格找原因。

那么,萧绎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第一,他是善妒的早慧才子。

萧绎是少有才学之人。他五岁时便能背诵《曲礼》(《礼记》的一部分),父亲梁武帝和群臣都认为他极为聪慧。他的个人杂集《金楼子》内容丰富,从经典注疏到处世思想,从劝诫子弟到奇闻轶事,其中显示出的广博学识是当时世家公子追捧的典范。

萧绎还擅长写宫体诗,辞藻华丽可与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比肩。

不过,对当时同样有才学的人,萧绎却表现出了极强的嫉妒之心,动辄对人折辱甚至狠心毒害。

萧绎的表兄王铨才华出众,在当时的士族子弟中广受赞誉,但萧绎对此却十分痛恨。于是,他把王铨的大舅哥王珩的名字故意改作王琳,而“王琳”正是王铨父亲的名字。

南朝时,名门望族极为重礼,与人交往中特别注意避讳对方父亲和长辈的名字。而萧绎的举动不仅犯了忌讳,甚至还将王铨父亲的辈分降了一级,这在当时人眼中,是对王铨极大的侮辱。

更有甚者,博士刘之遴因为才学高,直接被萧绎毒死。刘是萧绎还作湘东王时的文官,因学识广博、文才出众而屡次升迁,最终被调到首都建康(今南京)任官。后来,刘之遴为了躲避京城的战乱投奔身在江陵(今荆州)的萧绎,等他到达时,却被萧绎派去的人下药毒死了。事后,萧绎出了一大笔钱给刘之遴办丧事,还亲自撰写了墓志铭,以此掩盖自己由妒生恨的心态和杀人行径。

萧绎在绘画方面也极有造诣,他任荆州刺史时绘有《职贡图》,绘有不少于31国使者形象,并榜题各国风物习俗,内容可与《梁书·诸夷传》互证,为后世研究同时期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史证材料。

(原作已失,上图为宋代摹本的一部分,榜题在传抄过程中也有散佚)

第二,他是薄情寡恩的刻薄君主。

萧绎与皇后徐昭佩极为不睦,在彼此折辱间,萧绎表现得十分刻薄。

史书记载,徐氏在出嫁当晚遇到大风和降雪,第一次回娘家的时候又突然打雷,萧绎由此觉得徐氏不详,于是对她并不待见。

徐氏心生怨念,之后每次见萧绎前都只给自己的半边脸画妆,以此“半面妆”来嘲讽萧绎只有一只眼睛的缺陷。萧绎十分恼火,从此就更不与徐氏亲近,连带对徐氏的儿子萧方等也有所疏远。

后来,徐氏又与萧绎身边年轻貌美的近臣私通,萧绎本就因为自己的身体残疾敏感自卑,徐氏的行为更是让他怒不可遏,于是萧绎将徐氏的行为写下来在宫苑之中大肆张贴,全然不顾自己的脸面,与徐氏彻底闹崩。直到徐氏的儿子萧方等战死,萧绎便以徐氏毒害妃嫔为故,逼令徐氏自尽。

但这还不算完,萧绎把徐氏的尸体送还给娘家,以徐氏不守妇道为由休妻,继续作践徐氏。又严令将徐氏以平民的礼仪下葬,不享皇后哀荣,也不许子女为其穿孝服。

除此之外,萧绎对下人也十分严苛和刁钻。萧绎喜爱读书,但因为一只眼睛不方便,所以专门安排人读书给他听,只是这一念就是从黑夜到破晓,彻夜不停。萧绎经常听着听着便鼾声大震,而给他念书的人本来也很困了,见他睡着就稍有放松,有时不小心读错了行或者翻错了页,萧绎必定立刻惊觉,不仅让人重新读过,还要施加棍棒惩罚。

《南史》记载徐昭佩曾与荆州和尚智远私通。后来又看中贺徽美貌,与贺徽在枕上写诗互相赠。

又有萧绎的随从暨季江感叹说“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即是成语“半老徐娘”的出处。

第三,他是崇信巫卜的短命统治者。

在叛臣侯景作乱、饿死梁武帝(此处可a549年6月12日的建康)后,萧绎和其他萧氏子弟相继起兵平乱,同时也互相为敌、角逐皇帝的权力,萧绎凭借手下强大兵力,以及大将王僧辩陈霸先的军事才能成功平定侯景之乱,也打压了其他竞争对手,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藩王。

在此期间,萧绎的大臣多次劝他称帝,但萧绎再三推辞。后来,萧绎背上生出黑痣,向巫卜的术士求解,术士说这是大贵之兆,而所谓“大贵”是指萧绎将成为皇帝。于是,萧绎以此兆出现,证明自己命中注定要继承大统,这才同意称帝。

侯景之乱后,萧绎与群臣商讨定都问题,有人认为旧都建康战后破败、王气已尽,应定都萧绎常驻的江陵(今荆州),反对者则认为入主建康才是能证明王权的正统性。两方相持不下,萧绎便请出术士占卜,占卜的结果显示迁都不吉,于是萧绎选择留在了江陵。

不过,江陵地理位置毗邻西魏所占领的益州(今成都),萧绎定都江陵的决定成为了日后政权覆灭的原因之一。

不久,有人用占卜结果提醒萧绎江陵将有兵祸,劝他暂时到建康避难,但萧绎回答说,既然命该如此,倒也没什么可避的了。因此,虽然叫了驻守建康的大将王僧辩前来驰援,城内将领谢答仁也提出帮助萧绎逃跑,但萧绎却选择了向西魏投降。

开城当天,萧绎命人焚毁自己全部的藏书,自己则一身缟素,出城投降,临死前万念俱灰,只道读书无用。

“江陵焚书”是一次重大的文化浩劫,很多南北朝及之前的古籍从此消失。

据《梁书》记载,萧绎藏书有十四万卷之多,而后世隋炀帝广收图籍时,只得三万卷而已。

萧绎的眼疾是他从人生之初就开始的一场历劫,虽然生于皇室不愁温饱,潜心读书还使他文采斐然,但在性格和思想观念上却对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上其他有名的才子皇帝,或是耽于声色,或执着于艺术等政治之外的事,但萧绎空有一腔抱负却囿于自身的缺陷,与他的藏书一起燃烧在梁末的战火中。

历代评价

1、以世祖之神睿特达,留情政道,不怵邪说,徙跸金陵,左邻强寇,将何以作?是以天未悔祸,荡覆斯生,悲夫!——李延寿

2、元帝于兄弟之中,残忍尤甚,是以虽翦凶渠而克复故业,旋踵之间,身为伏馘;岂特人心之不与哉?亦天地之所诛也。——司马光

阅读数 5.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