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唐明宗李嗣源去世;后果:晋出帝石重贵称帝
前因
唐明宗李嗣源去世。
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在与后唐末帝李从珂的权力斗争中,以出让燕云十六州为筹码,换取辽太宗耶律尧骨出兵相助。石敬瑭成功夺权后,向比自己小十多岁的辽朝皇帝耶律尧骨称臣称子,建立后晋,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儿皇帝”。
926年邺都之变的时候,石敬瑭力劝唐明宗李嗣源入汴京,转攻洛阳。李嗣源听取石敬瑭的建议后获胜,很快即位成为唐明宗之后,石敬瑭也一路高升。
李从珂的族谱
石敬瑭先是到了河北,成为京城北上河朔的第一重镇的节度使,后来又被派到山西,作为防御契丹南进的驻屯军将领,担任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手中掌握了后唐国内最强的军力。
受到重用的石敬瑭也被召为驸马,顶着驸马爷的名头,石敬瑭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一心一意搞事业,让朝中上下都心服口服。唯有一个人视石敬瑭为眼中钉,就是后来的后唐末帝李从珂。
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和石敬瑭从一开始便是冤家对头,而这种关系更是因为李嗣源的去世而浮上台面来。
李嗣源死后,他的儿子李从厚即位,但李从厚这个皇帝当了不到四个月,就被明宗的养子李从珂夺取。李从珂即位后,认为石敬瑭是自己帝位的最大隐患,千方百计要把他调离太原,使他失去赖以依靠的根据地。
石敬瑭的时间地图
面对唐末帝咄咄逼人的举动,石敬瑭对部下说,现在皇上怀疑我有心造反,可是我本无异图,是朝廷自启事端。太原是险固之地,粮食很多,如果朝廷能宽待我,我自当鞠躬尽瘁。如皇上要派兵来打我,我将联合周边部族,一起反抗。
如果朝廷真的要打我,我就去找契丹拉援兵拼个你死我活。
结果没多久,李从珂果然找了个由头就派军北上,准备攻打石敬瑭了。
石敬瑭遭到李从珂的进攻后也不再顾忌,派出心腹到契丹和耶律尧骨谈判。经过讨价还价,最后石敬瑭同意了契丹提出的条件:石敬塘拜耶律尧骨为父,割让燕、云十六州,岁贡帛三十万匹。

由此可以看出,作为一方割据势力,即便是石敬瑭手中掌握着最强军队,但要跟拥有皇帝之名,能够号令军队的李从珂相抗争的话,石敬瑭还是有些捉襟见肘的。更何况,如果李从珂与北边的契丹联手,形成夹击之势,石敬瑭根本无法应付。
所以石敬瑭一定要跟北边的契丹搞好关系,最好是那种坚不可破的牢固联盟。于是,石敬瑭就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大礼,与契丹结成了父子之盟。
当时希望能够和契丹人结成“友好关系”的可不止石敬瑭一个。就在石敬塘发出求援信号的同时,掌握重兵的后唐重臣赵德钧、赵延寿父子也投靠了它,这两人也希望契丹帮助他们夺得皇位。耶律尧骨经反复考虑,把筹码押到了石敬塘的身上。
公元936年(长兴7年),耶律德光亲自领兵驰救,大破唐军,只此一战便击垮了后唐政权。为控制中原,耶律德光决定扶石敬塘上台,建立一个亲契丹政权。
石敬塘假意推让了一阵,走上了耶律德光为他布置的宝座,成了“儿皇帝”,定国号为“晋”(为有别于东、西两晋,史称后晋)。
后果
晋出帝石重贵称帝。
结论: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从此后四百余年,由于丢失了抵挡异族铁蹄的天然屏障,中原民族时时刻都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直到大明王朝,才将这块地盘收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