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石敬瑭称帝;后果:后晋灭亡。
前因
石敬瑭称帝,建立后晋,冯道立石重贵为帝。
公元947年正月,辽太宗攻入后晋京城洛阳,晋出帝石重贵献上了国宝、金印投降,后晋正式灭亡。
本来,石重贵是当不了皇帝的,可惜石敬瑭几个儿子,死的死,小的小,满打满算,成年的只有石敬瑭的大侄子石重贵。
石敬瑭临终时,曾经把幼子石重睿托付给顾命大臣冯道。但冯道认为,乱世还要靠长君,便联合手握重兵的大臣景延广,一起把二十九岁的石重贵推上了宝座。
这又是一次五代十国的改立风波。不过这一次的改立,并没有让后晋的国祚延续更长时间。石重贵登基不过四年,干了三件大事,直接导致了后晋的灭亡。
第一件,就是先皇石敬瑭还没下葬,石重贵就把婶母冯氏,也就是自己亲叔叔的妻子占为己有。不仅如此,他还命人敲锣打鼓,摆酒设宴,说要做新女婿。一时间,石敬瑭的丧礼变成了石重贵的婚礼。
石重贵对自己这个婶娘言听计从,任其干涉朝政。冯氏有个哥哥,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后来竟被提拔称为端明殿学士、户部侍郎,与大臣冯道平起平坐。
第二件,石重贵上台后,朝臣中有人在他面前离间冯道,说冯道只能做和平时期的宰相,不能靠他度过艰难时期,就像参禅的僧人用不上鹰犬一样。
石重贵听信了谗言,便让冯道出镇同州,远离朝堂,后来冯道又移镇南阳。中国唯一一个“十朝元老”在自己亲手扶持上位的石重贵这里,崴了脚。
冯道的离开,让朝中再也没有人能够对石重贵的决策作出正确的谏言,也间接导致了石重贵盲目自大对契丹用兵,加速了后晋的灭亡。
第三件事,便是石重贵年轻气盛,对契丹的压迫忍无可忍,改变了从前“和”的方针,提出对辽太宗称“孙”,但不称臣。这样虽然身份上还是向契丹示弱,可是在国与国的关系上,却恢复了平等。
辽太宗当然明白石重贵打的什么小算盘,拒不接受这样的改变。后晋的将军景延广则更加强硬,直接抛出了军事对抗的言辞。双方关系迅速恶化,辽太宗扬鞭南下,率契丹兵三进中原。
面对契丹大军,石重贵并没有畏惧,御驾亲征迎击人侵的契丹兵。
可是当时后晋国情十分糟糕,根本不适合大举用兵。在内,后晋统治阶层勾心斗角,各怀心腹事,自上到下腐败;在外,贪官污吏大肆搜刮百姓,鱼肉乡里,天灾人祸不断,老百姓背井离乡。
石重贵派臣僚到各地征集钱帛用于军需。结果导致民间的灾情愈发严重,逃亡的难民成群结队,饿死的不计其数。
在战场上,石重贵的确是个良将。他率领后晋大军,先后两次重创契丹武士。有了两次击败契丹人的经验,石重贵志得意满,任命大将、也就是他的姑父杜重威统大军迎战,扬言要一举收复石敬瑭割让的燕云十六州。

然而,后晋的江山,折就折在这个杜重威手中。
杜重威本身就是个阴谋家,他作为后晋主帅,面对契丹兵马不是迎击而是节节撤退,纵容契丹人南下。契丹人把杜重威与他的兵马围困于栾城(今河北栾城)的时候,杜重威直接投降跟契丹谈起了条件,想让契丹拥立他为皇帝。辽太宗愉快地答应了。
杜重威觉得自己达到目的,招集手下将领宣布投降,众将听了,不由恸哭失声。一夜间,十万后晋大军尽成俘虏。
公元947年正月,辽太宗攻入后晋京城洛阳,后晋灭亡。石重贵被辽太宗封为光禄大夫、负义侯,以此羞辱他背叛契丹,言而无信。
后果
后晋灭亡,刘知远称帝,建立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