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今天的“孔子学院”已变为一家民间公益教育机构。但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格局下,依然不排除它会成为政治角力牺牲品的可能。
印度又出台了针对中国的新措施,这次是指向在印度的孔子学院。
据《印度斯坦时报》8月2日报道,印度教育部已决定将在本周对印度本地7所高校与中国大学合办孔子学院的计划进行审查。此前,印度安全机构发出警告称,中国方面在印度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正在不断加大。
按照该报的说法,教育部此次审查孔子学院是对中印部队在边境对峙的回应。这也是印度政府首次将与中国的对抗政策蔓延到文化交流领域。
此前,印度对华的反制主要体现在经贸和互联网领域。这一次,孔子学院为何成了印度新的目标?
受影响的机构有哪些?
据《印度人》(The Hindu)等多家印度媒体报道,7所高校中,尚在运营的孔子学院只有孟买大学和印度韦洛尔科技大学,其他五所大学只是提供中文教学,它们是印度拉夫里科技大学、金德尔全球大学、加尔各答的孔子课堂、印度巴拉蒂大学广播孔子课堂和曼格拉姆大学。
印度教育部要求他们都要提供自2017年以来与中方合作的细节,截止时间是8月5日,届时印度教育部长阿密特·哈雷(Amit Khare)将亲自审阅各教育机构提供的报告。
另外,印度教育部还计划对包括印度理工学院、印度工商大学、尼赫鲁大学在内的知名教育机构与中国高校签署的54份谅解备忘录进行审查。教育部已将此事知会印度外交部和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
不过,尼赫鲁大学中国和东南亚研究中心虽然在2007年就与孔子学院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但据曾参与备忘录签署工作的该校汉学家迪帕克(BR Deepak)的说法,这项计划从未执行过,原因是该校在教职员工配置上与孔子学院方面提出的要求向左。在此之后,在该校建立孔子学院的计划就被束之高阁。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上述举措出台前一天,印度教育部修订国家教育政策,将汉语普通话从中学可教授的外语选修列表中删除。《印度教徒报》报道,援引参与制定这一政策的官员的表态称,“汉语被删除选修课的原因显而易见。”
这位官员显然是指中印6月爆发的边境冲突。事实上,印度教育部最近接连出台针对中国的政策,都与安全机构发布的警告有关。
7月15日,印度安全机构向内阁秘书长拉吉夫•戈巴(Rajiv Gauba)做工作汇报,警告中国正在印度电信行业和高等教育领域进行“渗透”。随后,印度教育部启动审查计划。
印度政府也决定,重新评估中国政府在这两个高度敏感领域的“渗透情况”。目前还不清楚政府在完成审查后将采取何种行动,但按照《印度斯坦时报》的说法,教育部将“询问”各机构,他们在与中国大学或汉办方面签署备忘录时是否经过了人力资源开发部和外交部的准许。
令人困惑的政策
截至目前,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和教育部都未出面对此事做出评论。但此事涉及的一些大学的相关机构负责人在接受《印度人》采访时已经表示,他们对教育部发出此项通知的缘由感到困惑。
金德尔全球大学虽然确实和中国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但该校的语言中心并非是与汉办合办,而是与台湾清华大学合作的中文项目。
“我们并没有孔子学院,我们也没建过类似中心。不过作为一家国际大学,我校确实会提高多个语种的教学”,金德尔全球大学副校长拉伊·库马尔(C. Raj Kumar)表示。
坐落于印度南部城市哥印拜陀市的巴拉蒂大学也否认其与孔子学院存在联系。“我们的确收到了拨款委员会的通知,但我们其实从未收到过来自汉办的资金支持”,该校副校长卡利扬(P. Kaliraj)表示。按照他的说法,该校外语教学中心甚至都没有中文普通话的教学。
对于骤然而至的审查令,印度两所孔子学院反应不一。2009年开设的韦洛尔科技大学孔子学院到目前为止依然不予置评;但2013年成立的孟买大学孔子学院负责人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她的不满:
“孔子学院于8年前创办,得到了中国政府约900万卢比(约合83.65万人民币)的资助。但从那以后,我们就没有获得额外资助了。我们一直在通过增加课程和课时来维持学院的正常运转。”孟买大学孔子学院主管韦布阿·苏拉纳(Vibha Surana)说,“从过去的教学经验来看,学习中国普通话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工作前景。”

孔子学院院长苏拉纳博士(Dr.VibhaSurana)
按照《印度斯坦时报》的说法,孟买大学孔子学院是一所“可以提供国际认证,能保证高质量汉语教学的顶级汉语教学机构”。
该学院主管苏拉纳认为学习中文非常重要,而且印度政府应该鼓励才是,她对《印度人》表示,“从文化和战略层面考量,汉语很重要,我们需要懂汉语的人。但目前国内真正懂中文的人只是凤毛麟角。在我看来,政府目前应该加强汉语培训力度。”
陷入困境的海外孔子学院
最近孔子学院在海外遭遇了不少困难。相比于被审查的印度孔子学院和汉语教学机构,欧美的孔子学院今年的处境更加被动。
7月27日,德国自民党向国会提交议案,称“为保护德国的研究和教学自由”,德国“应全面中止与孔子学院合作”。国会预计在夏季休会后的新会期就相关议案展开讨论。
德国共有19家孔子学院,合作的大学包括汉堡、海德堡、弗莱堡、莱比锡以及柏林自由大学等。但据德国《世界报》消息,虽然国会尚未开始讨论,但德国多家大学已计划关闭孔子学院了。
汉堡大学证实,为排除“政治影响和知识外流”风险,他们决定在今年底前结束与孔子学院的合作关系。
波恩大学也在评估孔子学院是否存续,他们与孔子学院的合约2022年到期,目前尚未签订新合约。
除了德国,瑞典去年12月关闭了全部四座孔子学院。今年4月23日,瑞典国内唯一一个孔子学院教室也关闭,标志着孔子学院彻底退出瑞典。
美国的孔子学院也受到冲击。今年1月18日,美国最早的孔子学院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也宣告关闭。
据不完全统计,自年初以来,已有近20所孔子学院已经关闭或宣布将于不久后关闭。
属于民间公益教育机构
目前尚不确定在印度的孔子学院是否会被关闭,但如果单从事件本身来看,印度教育部此次发出的问询与美国政府今年6月推出的“孔子法案”颇有几分相像。
6月10日,美国参议院一致通过了《对各国资助美国大学校园机构的关切法案》。此法案被简称为“孔子法案”。
该法案由参议员约翰·肯尼迪(John Kennedy)在2019年8月提出,目前已提交到美国众议院审议。
该法案要求美国接受联邦资助的高等教育机构,与孔子学院签署合同或者协议时,必须确保合同和协议中清楚规定对学术自由的保护、禁止在校园内使用外国法,同时对教学计划、教学活动、研究拨款和聘请等事项有完全的管理权。
另外一个《孔子学院透明法案》(Transparency For Confucius Institutes) 在今年3月提出后,目前也在美国参议院的审议当中。这一法案要求,任何美国高等学府与孔子学院合作,则孔子学院教学内容必须与该高等学府本身的中文教育、中国历史课程、中国文化课程等分开进行;此外,法案还规定要对孔子学院的员工和教授展开背景调查。
海外多家孔子学院被关闭,以及美国出台“孔子法案”,其核心原因还是孔子学院一的教育理念和意识形态,跟当地国家存在分歧。
不过,澳洲昆士兰科技大学相关人士对英国广播公司表示,其校园内的孔子学院只是教育性的,“没有任何关于昆士兰科技大学孔子学院的工作,可以被认定为中国宣传,或威胁学术自由。”
前文提到的德国虽然有多家院校关闭了孔子学院,但仍有不少高校并不打算放弃与孔子学院合作。法兰克福大学称,对孔子学院的有关指控是“毫无根据的谣言”,汉诺威大学、特里尔大学以及杜伊斯堡大学也都反驳了对孔子学院的批评。
汉诺威大学表示不打算终止与孔子学院的合作;莱比锡大学反问道,是否应该中断与中国的所有外交、经济与研究关系?特里尔大学则指出,孔子学院的主办单位是一个“非政府基金会”,与中国政府无隶属关系。
事实也的确如此,今年7月5日,中国教育部宣布,将孔子学院总部改名为“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简称语言合作中心)”,对外也不再使用“国家汉办(HANBAN)”这一称谓。原本由汉办管理的孔子学院,现在改由“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负责。
目前,“孔子学院”其实是在中国民政部注册,属于一家民间公益教育机构。即便如此,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格局下,孔子学院一不小心就会成为政治角力的牺牲品。可以想见,未来孔子学院在海外的发展依然会面临不小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