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来法国即将沦陷,结果出现了马恩河奇迹,最终改变了一战。
文/全历史 范范之辈
1914年9月5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部战线的德军主力和英法联军在巴黎附近的马恩河展开了第一场大规模战役,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次马恩河战役,也称“马恩河奇迹”。
这场战役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的“施里芬计划"破产。之后,西线转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可以说,马恩河会战彻底改变了一战的历史走向。

德国”施里芬计划“
在短短的一个星期时间里,英法联军合力以伤亡26万多人的惨重代价,挡住了德意志帝国的“闪击战”攻势,取得了战略性胜利。
别看最终英法联军险胜,其实战役开始前的一个月,他们还处于节节败退中,甚至法国还差点沦陷。那么,这种被动局势是怎么造成的呢?
首先,是法国战略部署的失误。
法国为了收复在普法战争(此处可a至1870年7月19日的巴黎)中失去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先后制定了17个积极主动进攻德国的作战计划。最终都因为错误地将主力放在德军左翼防守阵线,而宣布流产。
尤其是法军总司令霞飞将军(此处可a至1852年1月12日的法国鲁西永)的“第17号计划”,在8月初遇到了德军右翼的王牌师——克卢克指挥的第一集团军,最终失败。30万德军主力从比利时直插法国,正在向15英里以外的巴黎前进。

霞飞将军
其次,反应迟钝的霞飞将军错失良机,导致德军和英法联军之间开始了一场猫抓老鼠的游戏。
逼近巴黎的克卢克军队没有直接进城,而是向东旋转来包围法军。这个时候,驻守巴黎的指挥官加利埃尼将军看出了旋转战线上的侧翼漏洞,觉得机会来了,可是总指挥霞飞将军却认为诱敌深入的计划还没有达成,命令部队继续后撤。
就这样,英法联军连连败退,被德军追着打。
那么,马恩河战役又是怎么出现了奇迹,一个星期内就反败为胜的呢?
第一,法军指挥官加利埃尼将军及时发现了德军右侧翼的致命缺口。
马恩河战役正式打响之后,加利埃尼指挥的第六集团军重力猛攻德军第一集团军暴露的侧翼,这样德军主力被拦腰截断。双方开始大规模的调度作战。
经过德、法双方一系列的调动,在马恩河,双方的实力对比已经出现了转折,德军右翼关键性的第一、第二集团军已经只剩13个师,而法军的左翼却加强到了27个师。
德军之所以出现这样致命漏洞,一方面是因为总司令冯·毛奇改变了最初的施里芬计划,导致右翼兵力不足,出现缺口。
根据1906年德军司令毛奇接手的施里芬原计划规定,德军左右两侧翼兵力对比应该是1:7,可是实际作战中,左翼30万,中枢40万,右翼70万,毛奇削弱了负责进攻的右翼力量,左右对比变成1:3。这就造成主力部队出现右翼漏洞的致命伤。

马恩河战役地形图
另一方面,德军中素有“魔鬼”军团之称的第一集团军摊上了好大喜功的克卢克指挥官。他不听总司令的指挥,冒进追击法军,让第一集团与掩护部队产生脱节,暴露出了德军侧翼。
第二,英法联军实现了诱敌深入,举国人民破釜沉舟。
马恩河战役最开始打响的时候,英法联军采取的其实是一种有计划的“败退”,目的就是诱敌深入。
最先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德国军官就是毛奇。因为英法联军表面上看是在撤退,可实际上看不到大量俘虏。“法国人是不是在有计划地撤退呢?”毛奇开始疑惑,可这个时候德国上下沉浸在一片虚假的胜利呼声中。
当英法联军将德军的主力部队第一、二集团军引入作战区域后,全面反攻开始了。
英法联军的这次撤退计划成为后来的加里波利大逃亡(此处可a至1915年12月19日的加里波利),以及二战中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成功先例(此处可a至1940年5月27日的敦刻尔克)。
当然,有计划的“败退”也是败退,法国仍然面临着沦陷的危机。举国上下充满了最后时刻的救国动力,法国士兵们在连连败退中更加激发了他们的斗志。
其中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加利埃尼将军为了迅速将巴黎守军调集到马恩河战场,向巴黎市民们征集到了600辆出租车,组成了战争史上第一支摩托化纵队。这支马恩河出租车队成功地将6000名法军运往前线。

征用的出租车
直到9月12日,德军所有军队都在后撤,马恩河战役也落下了帷幕。
那么,这场奇迹性战役是如何改变一战的历史走向的呢?
首先,从战术上看,它导致运动战向阵地战转变。
迂回调度和大范围运动作战是马恩河战役的主要特点。双方集结的兵力在150万以上,动用600多门重炮和6000多门轻炮。在这种长线作战的情况下,交通运输和后勤补给成为最大问题。
于是,马恩河大会战以后,北起北海,南至瑞士边境的700公里西部战线上,基本上保持胶着状态,各种防御攻势和堑壕工程开始修筑。
从此,一战的主要战术发生改变,一种新的堑壕战格局形成。例如在凡尔登战役(此处可a至1916年12月15日的凡尔登)、索姆河战役中,堑壕战成为主要形式。
其次,从直接后果来看,它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的施里芬计划破产,一战进入长期的消耗战。
施里芬计划最初的目标是迅速拿下法国,避免在俄、法两线作战。而经过马恩河战役,法国最终没有沦陷,德国在一战中速战速决的计划落空,转而成为一场长期的消耗战。
因为各国筑起了防御战壕,开始了工业能力和军舰竞赛的零和博弈,这场即将展开的巨大消耗战注定要将欧洲的文明送入深渊。
历代评价
历史表明,要求得到‘马恩河战役得胜者’这一称号的颇不乏人,但加利埃尼比起大部分人更是名正言顺。
——美国著名战史专家米德尔顿《保卫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