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晋出帝北伐;后果:1.耶律德光称帝 2.刘知远建立后汉。
文/全历史 胥言
前因
晋出帝北伐:公元946年,晋出帝任命天雄节度使杜重威为主帅,北伐契丹。
上一年的年末,后晋天雄节度使杜重威北伐契丹,因作战不利而撤退,契丹国主耶律德光随即率领军队南下,与晋军隔着滹沱河对峙。契丹军队驻扎在滹沱河北岸。后晋军队主力则在南岸,并且占据着滹沱河北岸的恒州城,实际上对契丹形成了两面夹击的态势。
两军僵持不下,后晋磁州刺史李谷建议,大军应该强渡滹沱河,与恒州的守军同时出击,一举歼灭契丹军队。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多数将领的支持,然而,杜重威根本不听李谷的建议。
杜重威性格懦弱,心里一直惧怕契丹人,早年曾经在面对契丹军队时擅离职守,只是因为他的妻子是晋高祖石敬瑭的妹妹,所以没受到惩罚,反而官运亨通。这次杜重威出任主帅,也是一味地避战,只顾着每天在军营摆酒宴。

石敬瑭像
另一边,契丹军队是追击晋军而来,结果在滹沱河陷入后晋夹击,情况很不利,耶律德光已经在考虑退兵了。大将耶律图鲁窘站出来反对,图鲁窘认为,如果现在撤退,很可能连幽州都保不住,应该发挥骑兵的优势,去断晋军的粮道。
耶律德光采纳了这一建议,派骑兵从滹沱河上游渡河,沿着太行山东麓绕到晋军背后,断了晋军的粮道和后路。
大军腹背受敌,杜重威赶忙要求朝廷再次增兵。可是能派的兵已经都让杜重威带走了,现在朝廷也没有军队了。晋出帝只能让几百名宫廷侍卫去支援。杜重威后来再次向朝廷告急,结果信使被契丹人抓住,从此和朝廷失去了联系。
危急关头,后晋大将王清建议大军渡河进入恒州城,得到了杜重威采纳。王清作为渡河先锋,突破了契丹的防守,成功到达了北岸,与契丹军队厮杀。王清孤军深入,几次向杜重威求援,却迟迟没有等来大军,最终全军覆没。
军粮耗尽,也等不来朝廷援军,他已经失去了继续作战的勇气,打算投降契丹,所以不救王清。战后,杜重威派心腹秘密来到契丹大营,表达了投降的意思,同时跟耶律德光讨价还价。耶律德光欺骗杜重威,说自己可以帮助杜做中原的皇帝。杜重威大喜,决定投降。
杜重威召集大军列队,士兵们以为要和契丹决战了,都特别兴奋。他们没想到,杜重威竟然下令全军脱掉盔甲,向契丹投降。

契丹人出猎的场景
杜重威带领主力投降,后晋再也没有抵抗契丹的能力了。河北各州陆续向契丹投降,耶律德光立刻带兵南下,直奔后晋都城开封而来。
晋出帝得知契丹大军已进入河南,连夜召集大臣商量对策,发现只剩下河东节度使还有一支军队,赶紧下令把他们调来迎敌。可是天还没亮,契丹前锋就打进了开封城,晋出帝只能带着太后投降。至此,后晋灭亡。
后晋灭亡可以说完全是晋出帝自作自受。
晋出帝是后晋的第二位皇帝,自从他登上皇位,就把政事全部丢给宰相和宦官,每天沉迷享乐,四处搜集奇珍异宝。而且后晋连续和契丹作战,又赶上洪水、旱灾不断,国力已经非常虚弱了。
公元945年,契丹军队轻敌冒进,又遭遇风沙天气,被后晋军队在白团卫村击败。本来后晋一直对契丹采取守势,这次胜仗,让晋出帝觉得契丹军队不过如此,萌生了北伐的念头,想一举消灭契丹。
于是,晋出帝任命杜重威为主帅,集结了十几万大军,北上讨伐契丹。杜重威嫌兵力不够,多次请求朝廷增兵,晋出帝没办法,把守卫都城的禁军全拨给了杜重威。这就导致河南空虚,开封几乎成了一座不设防的城市。
杜重威攻下契丹的瀛洲城,没有继续前进,只是抢劫了一番就撤退了。契丹军队看见晋军撤退,立刻南下,追到了滹沱河边。
后来杜重威带着后晋主力投降,契丹军队南下几乎再没有遇到什么阻力,晋出帝除了束手就擒,也就没有其他的出路了。
后果
1.耶律德光称帝:公元947年,在后晋降臣的拥戴下,契丹首领耶律德光在开封称帝,将国号由“大契丹国”改为“大辽”。
2.刘知远建立后汉:公元947年,后晋灭亡之后,原来的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国号为“汉”,史称“后汉”。
结论:后晋灭亡之后,中原地区被契丹人占领。辽太宗耶律德光横征暴敛,导致各地爆发农民起义,契丹人不得不退出中原,为日后刘知远入主中原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