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魏灭亡:高洋的皇位
前因:高澄之死;后果:元善见被杀。

文/全历史 李曳白

前因

高澄之死:高澄被人杀害,高洋接替高澄掌握了的高氏霸权,成为称帝的前奏。

公元550年(东魏孝敬帝武定八年),东魏权臣高洋废掉孝敬帝元善见自立,改元天保,定都邺城,国号为齐,史称“北齐”。

高洋之所以能够有资格称帝建国,和他大哥高澄的突然死亡有关。

高澄是魏末权臣高欢的长子,也是高洋的大哥。高欢去世后,高澄以长子的身份成了接班人。

不过,高澄很快被手下的奴仆兰京杀害。

高澄剧照。

兰京的出身并不卑微,他本是南梁徐州刺史兰钦的儿子,被高澄在战场中擒获,就成了给高澄做饭的奴才。因为屡次想要赎回自己的身份,惹得高澄大怒,说你要是再提这个事儿,我就杀了你。兰京觉得赎回身份无望,趁着送饭的时候,把刀藏在托盘下面,趁机杀了高澄。

高澄死在邺城,而高洋的军队当时正驻扎在邺城城东,兰京作乱的消息从城里传来,高洋立刻率兵进城平乱。很快就杀掉兰京等人,稳住了混乱的局面,迅速掌握了大权。

当时的皇帝元善见听到高澄死亡的消息后,就跟身边的近臣说,如今高澄死了,看来皇室要振兴了。可元善见没想到,来见他的高洋全副武装,带着八千名身穿甲胄的将士,各个面带杀气。两人会面过后,元善见无奈地说,看来这个高洋也不是个善类,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他杀了。

高洋来见元善见,是因为他想当皇帝,先来试探下傀儡皇帝元善见对禅让的态度。取代东魏建立新的国家,不是高洋掌权之后突然野心膨胀。从他的父亲高欢那时起,高氏家族就将东魏皇室玩弄于股掌之上,高澄被杀的当天,也在和手下大臣在讨论建国代魏的事情,到了高洋这里,称帝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请了。

高洋登基前的局势图。

但高洋刚刚掌权,很多大臣对他不服气,觉得他没水平。回到太原后,高洋召集文武群臣,畅谈国事,把以前高澄执政时很多不好的政令,全都改了过来。众人看高洋能力出众,也很心服,称帝的事情紧跟着再次提上了日程。

听到了众人建议,高洋决定去问问母亲娄氏的建议,娄氏一听,觉得不行。她说你父亲和兄长是龙虎一般的人物,都没能称帝,你有什么大本事,敢当皇帝?高洋一听,没有话说,从母亲那儿回来,跟依附自己的大臣徐之才说了娄氏的话。

徐之才告诉高洋说,正是因为比不过父亲和兄长,才要做皇帝提高声望。高洋犹豫不决,去问重臣肆州刺史斛律金,斛律金听了召集,从肆州亲自跑来劝说高洋,然后又跑去找了高洋的母亲娄氏,娄氏听了说,我的儿子是个直肠子,要当皇帝的事儿,一定是高德政教的。

高德政是高洋的心腹,斛律金和娄氏准备惩罚高德政的时候,高洋把他派往邺城打探邺城公卿大臣的意见,而高洋自己,亲自率领军队,从太原赶往邺城。

但高洋的出行没能成功,走到半路,很多老臣前来劝阻。长史杜弼说,关中的宇文氏是我们的劲敌,如果废魏自立,我们没了元魏皇帝的旗号,关中就会自称义军,名正言顺的讨伐我们,那时候我们该怎么办?支持高洋称帝的徐之才说,齐王(高洋)称帝之后,关中只会效仿我们,有什么可怕的?有双方争执不下,高洋只能折返太原。

宇文泰剧照。

但回到太原后的,支持高洋称帝的大臣没有停止活动,他们开始卜卦,得到的是卦象是“乾之鼎”。徐之才解释说,乾就是指君主,鼎是指五月,劝说高洋在五月从太原出发,到邺城接受魏帝的禅让。

很快,高洋就来到邺城,看见高洋称帝的心意已决,很多人不再敢出面阻拦。到了邺城的高洋调集民夫,修筑受禅台,太保高隆之问他,你这是想要干什么?高洋冷着脸说到,我当然有用,你没事问个什么,难道不怕被我诛灭九族么?高隆之一听,不敢说话了。

没有了内部的阻力,高洋受禅登基。登基后的高洋为了安抚人心,恢复了北魏孝庄帝以来中断了的俸禄制度,同时追尊父亲高欢和兄长高澄为帝,经过高欢、高澄和高洋父子两代三人的努力,北齐建立了。

后果

元善见被杀:高洋取代东魏傀儡皇帝孝敬帝元善见后,将其杀害。

结论:高欢称帝建国,建立了北齐,东魏随之灭亡。北齐、北周和南朝三足鼎立的局面初步奠定。北齐建国之后的第七年(557年),北周建国,三足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

阅读数 1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