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小提琴协奏曲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门德尔松创作的最后一部重要的协奏曲,这部作品是世界上最为流行,同时也是最常被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它与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1835年,门德尔松被任命为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的指挥,同时他指定自己的儿时好友小提琴手费迪南·大卫为乐团首席。大卫对《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1838年7月30日门德尔松给大卫写了一封信,他说:“我希望在下个冬天为你写一支小提琴协奏曲。我的脑海中飘荡着一支E小调的曲子,它的开头使我无法平静。”

尽管门德尔松从1838年就开始构思这支曲子,然而一直到1844年,这首作品才创作完成。门德尔松的签名显示,完成的日期为该年9月16日。不过直到首次公演,甚至正式出版之前,门德尔松仍然在向大卫寻求技术和创作上的建议。这部小提琴协奏曲因此是最早的有小提琴演奏者参与创作的曲目之一。

门德尔松

这部作品包含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很热情的快板(Allegro molto appassionato),采用了奏鸣曲式,取代让整个乐队同奏作为序奏的传统方式,门德尔松在这里进行了创新,他让音乐在半小节的分解和弦之后,以小提琴独奏作为开始。开头的这段E小调的旋律正是让门德尔松无法平静的那串音符。之后,音乐通过级进音程对主题进行变化,并结束在E小调上。

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之间被三个段落组成的连接部衔接起来,它的旋律同主题接近,先由双簧管奏出,再转入小提琴独奏。音乐平顺地进入由长笛、单簧管以四重奏形式演奏出来的G大调副部主题。在悠扬的小提琴独奏声中,音乐进入呈式部的尾声。

在副部和主部主题的相互交替中,音乐进入了展开部。值得注意的是,发展部结束后,门德尔松写了一段华彩乐章。往常,华彩部分一般位于尾声,且由小提琴演奏者即兴发挥的,而门德尔松在此处算是做了创新。

华彩乐章结束后,音乐进入再现部。在小提琴的伴奏下,E小调的主题通过长笛、双簧管重现出来。作曲家在乐曲的尾声标记了急速,所以音乐节奏在此加快,最后巴松管奏出一个持续音将旋律转入了第二乐章,乐章之间没有停顿。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很热情的快板
00:00 14:00

第二乐章是行板(Andante),采用ABA形式的三段体。三段体中的第一段安静甜美;接着,独奏小提琴在中段采用大量的双音和八度音进行演奏,同乐队一起营造出惆怅的情绪;最后乐章第一主题再次出现,音乐回到A段,在独奏小提琴的颤音伴奏下,第二乐章平静结束,并直接进入第三乐章,中间没有停顿。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行板
00:00 07:25

第三乐章采用回旋曲式,以不太快的稍快板和很活泼的快板(Allegretto non troppo – Allegro molto vivace)两种速度相继进行演奏。音乐开头,独奏小提琴和弦乐队的演奏使人回忆起第一乐章热情活泼的开头。这个乐章的第一主题很像门德尔松为《仲夏夜之梦》所做的配乐,而乐曲的第二主题需要独奏小提琴演奏出一系列不断起伏的琵音,使人想起第一乐章的华彩乐段。在木管的伴奏下,独奏小提琴奏出一长段颤音,一段短小的华彩后,乐章迎来了尾声。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不太快的稍快板,很活泼的快板
00:00 07:07

这支协奏曲在首演时就获得了巨大成功。在19世纪末,它被认为是演出曲目中最伟大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它也是门德尔松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即便20世纪初门德尔松的音乐地位下降时,这首曲子仍然经常被演奏。几乎所有的小提琴演奏家都曾录制过这首曲子。可见它在音乐文献中的重要性。

希拉里·哈恩与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演奏

阅读数 1.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