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邦的玛祖卡舞曲,是把实际的舞曲加以理想化的作品,是取材于民间,又经过升华的艺术。
《玛祖卡舞曲》是最能体现肖邦风格的作品。他1817年起创作的第一首作品是玛祖卡,1849年创作的最后一首作品也是玛祖卡。
《玛祖卡舞曲》也是肖邦所有作品中数量最多的。肖邦在生前一共出版了48首玛祖卡舞曲,加上在死后作为遗作整理出版的10首,总计58首。其中17首在华沙创作,41首在巴黎创作。
肖邦《玛祖卡舞曲》的名称源于波兰马索维亚的民间舞曲玛祖卡尔舞曲或玛祖卡列克舞曲(Mazurka),是以玛祖尔舞曲、库亚维亚克舞曲、奥别列克舞曲三种波兰民间舞曲为基础的。玛祖尔舞曲快速有力,库亚维亚克舞曲抒情缓慢,奥别列克舞曲飞速轻盈。

肖邦结合了这三种舞曲的节奏特点,使单纯朴素的农民舞曲升华为艺术气息浓厚的音乐作品,但同时又很好地保留了玛祖卡原有的乡土风格。可以说,《玛祖卡舞曲》是肖邦创作民族民间风格音乐的试验田。
在整个钢琴音乐文献中,提起玛祖卡首先想到的就是肖邦。肖邦《玛祖卡舞曲》的成功,不仅为波兰音乐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世界钢琴音乐提供了珍贵文献。

肖邦的《玛祖卡舞曲》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对生活情景的描绘。肖邦在这一类的玛祖卡舞曲内喜好模仿波兰民间乐器,因此歌曲充满了朴实醇厚的欢乐,为听众绘出一幅乡村生活的图画。
如《C大调玛祖卡舞曲》(Op.56 No.2),此曲开头四小节的引子是模仿波兰民间乐器中风笛的呜呜声,这种风笛的持续低音、清晰的舞曲节奏贯穿在整个第一部分里,形成了一幅乡村民间的风俗画。
第二类的舞蹈性较强,与舞蹈音乐有着密切联系,充满了兴奋的情绪和欢乐的气氛。
如《降B大调玛祖卡舞曲》(Op.17 No.1),此曲中有着威风凛凛的武士要素,这是波兰的国民性特质。开头大胆华丽的主题旋律以及强烈的节奏,描写了舞蹈者欢快的动作。结尾部分稍显凌厉,显示出了舞蹈者优雅的舞姿。
第三类舞曲抒情性、歌唱性较强,犹如抒情诗一般,充满了亲切和感人至深的力量。
如《f小调玛祖卡舞曲》(Op.68 No.4),这首玛祖卡舞曲是肖邦去世之年最后的作品。在曲中,他仿佛是在尽最后一点力气在怀念祖国和故乡。卡拉索夫斯基表示:“此曲犹如大师最后那悲切的一日,是一首极为哀痛的乐曲。”
肖邦在写其他体裁的钢琴作品时,不免加进一些十分华丽的乐句,唯独写作玛祖卡时笔触变得很随和、朴实。他抓住了波兰民歌中朴实无华的精髓,使《玛祖卡舞曲》在保留波兰民族特性的同时更为理想化,成为世界音乐宝库中民族音乐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