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黄巢起义;后果:宋朝吞并吴越国。
文/全历史张君恪
前因
黄巢起义:公元875年,黄巢在冤句(今山东菏泽市西南)与子侄黄揆发动起义,持续四年,导致唐末国力大衰。
公元907年,钱镠(liú)被后梁太祖朱温封为吴越王,吴越国自此得以创建。
钱镠能够创立吴越国,经历了两个重要的节点,第一个节点是“有实无名”,即他实际统治了两浙地区,但没能得到朝廷的承认;第二是“名实相符”,即钱镠被封为吴越王,他的统治地位得到承认。
钱镠在第一个节点攻克了越州(今浙江绍兴),才得以统一两浙地区。895年,钱镠率领三万大军集结在越州的城门外,在城中的是他统一两浙的最后一位劲敌、也是他的“恩师”——董昌。

钱镠原先只是一个私盐贩子,黄巢起义后,他跟随石镜镇将领董昌一起举兵起事,慢慢在杭州地区打下一片江山。
钱镠和董昌先是消灭了流窜到临安的一小股黄巢起义军,导致起义军都不敢再侵犯临安。后来他们控制了杭州地区的八个县,在每个县招募大约一千人,建立了“八都军”,钱镠担任都指挥使。
886年,董昌和钱镠消灭了浙东的越州(今浙江绍兴)观察使刘汉宏。董昌到越州接替了刘汉宏的职位,管辖浙西地区。钱镠则以杭州为基地,管辖浙东地区,开始向现在的苏南地区扩张。他先后攻占了常州、润州(镇江)和苏州。
尽管钱镠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扩展了势力范围,但在名义上他仍然是董昌的属下。在董昌看来,钱镠的战绩都是他的成就,于是开始得意忘形。895年,董昌在越州称帝。
钱镠认为这是脱离董昌自立的好机会,也是他消灭董昌统一两浙的大好时机。他向唐廷上书,谴责董昌。唐昭宗任命他为浙江东道招讨使,让他去讨伐董昌。
这正是钱镠建立吴越国的第一个重要节点。

因为顾及董昌的恩情,钱镠兵临越州城下后,并没有立刻发兵攻打,而是派人进城打算说服他认罪。但董昌手中并没有多少兵力,无法应战,他也不想就这样束手就擒。于是他拿出了二百万钱犒赏钱镠的军队,还将那些拥立自己当皇帝的属下交给钱镠发落。
钱镠看到董昌做出这样的姿态,也不忍心再逼迫他,就撤军了。但是钱镠刚撤走,董昌就恢复了帝号,并联合南吴君主杨行密一起攻打钱镠治下的苏州和杭州。
钱镠和董昌以及杨行密的南吴军争战了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在896年打败董昌。董昌在被押赴杭州的路上,投水自杀了。
消灭董昌后,钱镠基本控制了两浙地区(包括现在浙江全境和江苏长江以南部分地区)。唐廷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授予他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还赐给了他丹书铁券。
钱镠知道自己的实力有限,无力争霸中原,所以不再对外扩张,而是注重国内的经济建设。在钱镠的经济成就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在钱塘江边修筑的石塘。
因为钱塘江浪潮太大,修筑过程十分困难。为了鼓舞工匠们的信心,钱镠让五百名弓弩手,朝江中的浪潮射箭。石塘修建后,江边的农田不再受潮水的侵蚀,钱塘江沿岸成了东南最为富庶的地区。

907年,朱温称帝建立后梁。当时有很多藩镇不肯承认后梁,例如在蜀地割据的蜀王王建就直接称帝了。为了笼络地方割据势力,朱温以封王的形式,承认那些愿意归附后梁的地方实权人物。
钱镠就是其中之一。朱温称帝后,很快就封钱镠为吴越王。这是钱镠建立吴越国的第二个节点。钱镠在两浙地区经营多年后,吴越国的地位终于得到中原政权的正式承认。
后果
公元978年,吴越末代君主钱弘俶于献土入宋,吴越国被宋朝吞并
结论:吴越国的建立,是唐末以来中央集权衰弱、地方割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