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梁晋争霸;后果:兴教门之变。
文/全历史 拓跋云
前因
朱温篡唐后,由于李存勖父亲李克用在公私事上均与朱温有恩怨,所以自建国起,后梁与晋王李克用、李存勗持续战斗。是为梁晋争霸。
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河北大名县西)称帝,国号为唐,史称后唐。
相传,李存勖的父亲,晋王、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曾在临终前托付给儿子李存勖三枝箭,每一支箭代表一个仇人。李存勖正是通过消灭这三个仇人,建立并稳固了后唐政权。
后唐庄宗的族谱
当时李克用躺在病床上,李存勖在床前服侍。李克用将手中的三支箭交给李存勖,对李存勖说,这三支箭代表三个人:第一支箭是卢龙军节度使刘仁恭,他们父子曾背叛我;第二支箭是契丹人,因为耶律阿保机曾违背过我们的盟约;第三支箭代表朱温,他和我们是世仇。李克用希望儿子可以讨伐这三个人,完成自己的愿望。
908年李克用去世,李存勖继承父亲的爵位和职位。同时将这三支箭供奉在宗庙中,逢出征时依次派人取箭,带上战场。
李存勖取出的第一支箭,代表的是刘仁恭父子及其所建立的桀燕国势力。
当年刘仁恭在幽州(今北京市)发动兵变失败,逃往李克用的河东地区。李克用给予丰厚的待遇,并向朝廷推荐为范阳节度使。然而刘仁恭继任后,却急于脱离李克用控制,李克用多次向刘仁恭征兵勤王,却总被敷衍搪塞了回来。李克用因此向幽州发兵,结果被打败。刘仁恭由此摆脱了李克用的控制。
此外,李存勖选择攻打燕地,也有面对更强大的后梁,稳定后方,消除后顾之忧的意思。

五代十国前期形势
913年11月,李存勖亲征燕地。此时,在燕称帝的是刘仁恭的儿子刘守光。刘守光由于和父亲的小妾有染,被父亲鞭打后断绝了父子关系。刘守光一不做二不休,发动政变囚禁的父亲并杀死了父亲其他的儿子。
刘守光一面抵挡李存瑁的入侵,一面向后梁朱温求助,两面夹击李存勖。但后梁国内刚刚发生两场政变,也无力去搭理他国的事情。李存勖凭借强大的军力,将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活捉并处死。
此时黄河以北几乎都已是李存勖的势力范围。但在与后梁决战之前,还需解决另一个后顾之忧,即契丹人。于是,第二支箭被李存勖带上征途。
公元921年,契丹耶律阿保机觊觎中原领土,而此时河北地区的部分藩镇也越来越感受到唇亡齿寒的危险。河北三镇之一的成德镇发生兵变,大将张文礼反叛,并请求契丹人帮助。易定节度使王处直也对此非常认同,他甚至直白地对耶律阿保机表示,镇州(今河北正定)美女如云,金帛如山,请阿保机赶紧前去夺取。不然,就要为李存勖所有了。
这一次,李存勖亲自镇压叛乱,并战斗在与契丹人斗争的第一线,一度身陷重围。但最终还是凭借其勇武,取得了胜利。有史书曾记载,此战还俘获阿保机的儿子。
耶律阿保机的族谱
败退途中,阿保机以手指天,叹息道:“天未令我到此。”
至此,北方边境暂时无后顾之忧。
第三枝箭也跟随着李存勖进入了与后梁的决战战场。
李存勖对后梁的决战,分两个方面:
首先是正名。
由于后梁政权在连年征战和兵变中失去了民心,李存勖此时打出复兴唐室的旗号,建立后唐称帝,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后梁的合法性,争取到了部分民心。比如后梁郓州守将就向后唐投降,而自郓州至后梁都城开封一路,几乎也没有重兵把守。据说,后梁皇帝朱友贞身边的小太监,早就把印玺偷了出去,向后唐邀功。
其次是最终的决战。
后梁此时只有一位年过花甲的名将王彦章,人称“王铁枪”。此时的他,明知已无力回天却仍出战迎敌。一句“身为臣子,岂能朝事梁而暮事晋”道出他的为人,也正应了他常说的那句“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就这样,随着后梁皇帝朱友贞被杀,后梁王朝结束。李存勖也完成了他父亲的遗愿,并最终建国称帝。
后果
李存勖热爱音乐、歌舞。建国后开始不务正业,沉迷于戏子之间。义兄李嗣源被军士拥戴造反,挥军直取洛阳。宫中指挥使郭从谦为报仇,趁机发动兵变——兴教门之变,将李存勗杀害。
结论: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之中,有一支力量不容忽视,即河东军事集团,或称为沙陀集团。李存勖其实本并不姓李,也并非汉族,而是西突厥沙陀部。起兵于河东的他就是河东军事集团的代表人物。李存勖建立的后唐,则是五代十国期间该集团建立的第一个朝代。河东军事集团也成为后来北方内战最活跃者和竞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