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斯特的《浮士德交响曲》感受他的跌宕人生
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

李斯特的《浮士德交响曲》全名是《浮士德——带有三个角色的交响曲》(Eine Faust-Symphonie in drei Charakterbildern)。

这部作品于1857年9月在魏玛首演。作品的标题取自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的代表作——长篇诗剧《浮士德》(Faust,1808)。据介绍,歌德的《浮士德》“写浮士德博士为了探索生命的意义, 在魔鬼梅菲斯特的诱惑下, 出卖自己的灵魂以换取他的帮助, 后来经历过爱欲、欢乐、痛苦、神游等过程, 最后在生命的尽头, 才领悟到人生的意义……”

《浮士德交响曲》并不表达诗剧《浮士德》的具体情节,而是用音乐表现剧中的几个主要角色。全曲分为三个乐章,分别以诗剧中三个主要角色的名字作为标题,它们分别是第一乐章《浮士德》(Faust);第二乐章《葛雷琴》(Gretchen);第三乐章《梅菲斯托费利斯》(Mephistopheles)。

浮士德

作为一部标题交响曲,除了全曲和各乐章的标题外,李斯特并没有给出更多的具体说明,不过结合歌德的同名诗剧《浮士德》的剧情,应该能更好地欣赏这部作品。

第一乐章《浮士德》采用奏鸣曲式,其中用了多个表现浮士德性格特点的主题。第一个主题以增三和弦为基础,表现想解开神秘世界之谜的浮士德的形象;第二个主题由双簧管呈示出,以表现浮士德的爱情、激情和孤独感,表现对宏伟崇高事物的憧憬;乐曲转为快速度后出现的三个主题,分别表现浮士德的斗争、苦恼和英雄气概。

第二乐章《葛雷琴》采用三部曲式,双簧管奏出的柔美的主题以表现葛雷琴天真烂漫、心地善良的形象。前一乐章中浮士德的有些主题也在这里出现,为了表现他们相爱的种种场面。结尾时气氛幽静,浮士德沉醉在幸福的意境之中。

第三乐章《梅菲斯托费利斯》用快速的音乐以及戏谑的手法表现了否定一切的梅菲斯托费利斯的形象。在这里,只有第二乐章表现葛雷琴的主题依然以原貌再现,其他的主题都进行了变形,成为富于戏剧性和有显著诙谐性特点的音乐。

作品结尾出现了男高音领唱的男声合唱,歌词来自诗剧《浮士德》第二部结尾部分的诗歌“神秘的合唱”,大意是:“一切无常事,只是一虚影;不可企及者,在此事已成;不可名状者,在此已实有;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向上!”

李斯特

诗句强调通过“永恒的女性”得到向上的力量,表现浮士德的灵魂最后终于在永恒的女性——圣母玛利亚和已获救赎的葛雷琴的引导下,升向天国。全曲在宏伟壮丽的气氛中结束。

如果说诗剧中的浮士德有歌德的影子,那么交响曲中的浮士德也有李斯特的影子。李斯特从风靡欧洲的钢琴大师,到持续创新的作曲家,再到因婚姻受阻而出家的神父……他不断追求,不断进取和思考,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令人激动,真不亚于浮士德的故事。

尤诺夫斯基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演奏

阅读数 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