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1251年,蒙哥即位:命令忽必烈统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后果:1257年,阿兰达儿钩考:忽必烈势力发展,引起蒙哥汗猜忌,蒙哥遂派出亲信阿兰答儿设置钩考局,审查京兆、河南地区财税。
文/全历史 一口
前因:
1251年,蒙哥即位:命令忽必烈统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
公元1251年七月一日,忽必烈长兄蒙哥继承汗位,举行了登基大典。
数天之后,忽必烈收到蒙哥汗诏令,上书:凡军民在赤老温山南者,听忽必烈统治。
大漠草原以赤老温山(大致位于今内外蒙交界处)为界,以北称漠北、以南称漠南。统领漠南,意味着赤老温山直到江淮流域,这一整片广大的领土都在忽必烈控制之下。
忽必烈大喜过望,设宴庆贺。
席间众人饮酒作乐,只有一人默然无语。
此人姓姚名枢,原是金国汉人,生于洛阳,精通理学,窝阔台在位时来到漠北。一年前,忽必烈派人将本已隐居苏门山下的姚枢请到自己府中。
忽必烈向来喜欢招揽汉人士大夫,此时与姚枢列座的名士还有儒释道皆通的刘秉忠和精通蒙汉双语的赵璧。
席散之后,忽必烈留住姚枢,问道:夫子,你去年初来漠北,曾上书数千言,劝我学习以汉人之法治理国家。如今我统领漠南,正是实践此法的大好机会,你为何闷闷不乐?
姚枢回答:汉地之广,更甚于漠北,军政大权都归王爷,大汗还管什么?我只是担忧,我等南下之后,若大汗身边奸佞趁机进谗言,大汗一定疑心后悔,只怕你到时军、政之权,一样都留不住。
忽必烈恍然大悟,次日,朝觐蒙哥汗,提出只负责漠南地区军事要务,行政职权可另设机构统领。
随后,忽必烈带姚枢、刘秉忠、赵璧等南下赴任,建上都开平城(今内蒙正蓝旗闪电河畔)作为漠南据点。
开平建城后,忽必烈又在此设置金莲川幕府,广招天下儒士,充实自己的智囊团。
次年,蒙哥汗大封同姓亲王,忽必烈受封京兆地区(关中)。姚枢趁机上书:蒙古大军对待汉地,历来以春去秋来、专事掳掠的军事行动为主。这样做着实不明智。如今若命军队在蒙宋交界地段屯垦戍边,分屯要地,以守为主,亦战亦耕,等到边备充实,便可经略南宋,岂不更好?
忽必烈深以为然,不久便以姚枢的策略, “试治”河南、陕西。
他先是立宣抚司于开封,以忙哥、史天泽、杨惟中、赵璧等人为宣抚使,统管军政大事。接着,屯戍军队于唐州(今南阳)、邓州等地,并在江淮一线布置重兵,修建防御工事,与南宋边境重镇襄阳成对峙之势,宋兵至则御敌,去则耕种。又设置行部,负责京兆、河南屯田之地的赋税征收。
不到一年,京兆、河南大治。
1253年,蒙哥汗欲发兵征大理,命忽必烈率部从关中出发。临行前,姚枢面见忽必烈,给忽必烈讲了宋太祖赵匡胤当年派大将曹彬取南唐,曹彬破城后未尝杀一人的故事。
忽必烈听后默然:破城屠戮是蒙古惯例,如今攻城而不杀人,想来也是汉人之例。
次日,大军出发,忽必烈在马上呼喊姚枢:夫子昨日所言,曹彬破城而不杀一人之事,吾能为之!
次年,忽必烈灭大理,果然不再屠城,而以大理王族段氏为藩臣,继续统治大理。
忽必烈经略汉地六年,期间网罗人才,任用贤士,一改蒙古铁骑“只征服不治理”的惯例,设置行政、财税、军事机构统辖各州府。

当时,京兆、河南两地百姓以“贤王”称忽必烈,汉人士大夫中间也流传起忽必烈“能用士而能用中国之道”的说法。
然而,随着忽必烈势力的发展,姚枢当年担忧的局面终于来临。
1257年,蒙哥汗派遣亲信阿兰答儿钩考(财务审计)京兆、河南财赋。在蒙哥汗授意下,阿兰答儿彻查忽必烈安排在各地的宣抚使、行部官员百余人,罗织贪腐、擅权、越权用事等罪名,对忽必烈在漠南汉地的势力进行了一次大整肃。
危急关头,忽必烈再次听从姚枢建议,携亲眷北上面见蒙哥汗。蒙哥汗起初怀疑忽必烈暗图谋反,下令要他只身入帐。
忽必烈毫不犹疑,只身面见,向蒙哥汗陈情。蒙哥汗见他并无二心,又念兄弟之情,遂不再追究。
后果:
1257年,阿兰达儿钩考:忽必烈势力发展,引起蒙哥汗猜忌,蒙哥遂派出亲信阿兰答儿设置钩考局,审查京兆、河南地区财税。
结论:忽必烈治理漠南汉地为后来的元朝国家治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为蒙古统治阶级与汉族士大夫的和解、联盟铺垫了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