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李元昊称帝;后果:好水川之战
前因
李元昊称帝,公元1038年,李元昊拒绝对北宋继续称臣,自称皇帝,建国号为大夏,史称西夏。
1040年,西夏皇帝李元昊率领十万大军进攻北宋西北边防重镇延州,与赶来支援的宋军在三川口展开激战,史称三川口之战。
两年前,李元昊称帝,国号为夏,史称西夏。宋仁宗得知此事后愤怒至极。一直以来,宋朝对西夏党项人都采取怀柔的态度,送钱送物资,换来的却是西夏反了,拥兵自立。
夏景宗的族谱
宋仁宗对李元昊称帝的反应很直接——断了北宋对西夏的供应,也就是稻米、谷物、布匹之类的生活必须品。
西夏党项族的土地上,虽然牛羊不缺,但是大部分生活物资还是有要依靠北宋支援,一旦断了供应,党项人的日子就很难过下去。李元昊看北宋也没有和谈的意思,就以此为借口,对北宋出兵。
几十年的和平,让宋朝上下仍然以为党项人是一群只会用轻骑兵四处偷袭的马贼。更重要的是,北宋和西夏之间有一道天然的防线,横山山脉,在这条两千多公里长的防线上,到处都是宋军的布防。李元昊如果想要进攻北宋,是非常困难的。
然而与北宋的大意骄纵比起来,李元昊则对宋朝可谓是知根知底。开战前,他就派人摸清了宋军西北各路的防务情况,深思熟虑之后,李元昊将首战的目标定为北宋的边境重镇延州。

北宋、西夏位置
而欲取延州,又必先克金明寨。
金明寨是延州前面的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金明寨的守军将领是绰号“铁壁相公”的李士彬,此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而且为人凶暴,手下虽有几万将士,但大家都不怎么服他。
1040年,李元昊看准了这其中的将兵不和,带领十万大军陈兵金明寨。
李元昊先派出小股力量作战,后假装投降,原地被俘。头脑简单的李士彬咬饵上钩,果然把这股“投降”的叛军全部留在了金明寨里。李元昊就在此时发兵,西夏军里应外合,不费吹灰之力就生擒了李士彬,拿下了金明寨。
拿下了金明寨,北宋西北边防重镇延州,也就彻底暴露在西夏军的面前。

《清平乐》剧照,“铁壁相公”李世彬
延州守备范雍是个文官,对打仗并不在行。李元昊在攻打金明寨的时候,曾写了一封信给范雍,说自己绝不会侵犯大宋,此次是来跟大宋议和的。
范雍对此坚信不移,直到西夏大军浩浩荡荡的杀过来了,还要出去跟人家和谈,幸好被手下的武将拦住。
此时,延州守城的宋军将士只有千余人。范雍急忙发信息给周围的宋军,请求支援。为了凸显情况的急迫,他谎称西夏军队人数众多,足有10万大军。如果庆州守军不去救援,那么延州就会立即失陷,宋朝的西北防线也会出现一个巨大的窟窿。
收到范雍求救信件的大将刘平等人,立刻带领人马赶往延州。

范雍贻误战机,《清平乐》剧照
身在延州的李元昊很清楚,眼下延州已成囊中之物。他只派出一小波军力围住延州,然后自己陈兵在三川口等待宋朝援军的到来,典型的围城打援。
宋夏两军就这样,在三川口列阵应战。
当时正值隆冬,雪深没膝,河水也全部被冻住,李元昊决定先发动进攻。得到命令的西夏步兵,在宋军的眼皮子底下渡过黄河,不经整队,就立刻冲向宋军的阵地。
在陆上列阵的宋军占据地形优势,刘平当即决定趁对手还没有全部过河,来一个教科书式的半渡而击。
宋军出动两翼的骑兵,从侧面突袭了西夏先头部队。前排重骑兵们端着骑枪刺杀,后排弓骑兵则不断释放密集的落顶箭支援。整个队伍就这样不断地游走在西夏步兵的两翼。

但他们没想到西夏人的步兵会如此难缠。
西夏凭借人数优势,竟在主力没有过河的前提下,挡住了宋军骑兵的连续进攻。于是宋军主力只好也走出自己的设防阵地,一边弓弩齐发,一边朝着敌人的位置走去。
缺乏足够防护的西夏人损失惨重,全军稍稍向后退去。但西夏军仗着自己的人数优势,很快发起第二波冲杀。宋军抵挡不住,且战且走,跟随主帅刘平退到三川口西南的一个山坡,设下了七道防线。
第二天黎明时分,西夏军完成对宋军的合围。
李元昊见到大局已定,派人上山给刘平送信,要他立刻投降。倔强的刘平却不予理睬。感觉被冒犯的李元昊,命令重甲武士全体下马,步行仰攻山头的宋军。宋军接连溃败,有心杀敌的刘平也在战斗中被俘。
三川口战役,就以宋军的完败而告终。
后果
好水川之战,公元1041年,西夏军进攻北宋,在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北)地区,击败宋军的一次伏击战。
结果:这一战是西夏立国以来的关键一战,从此开始了宋夏长期征战的序幕。宋军经此一败,进一步重视起西北的边防。西夏也通过这场胜利巩固了新生的政权,奠定了未来辽、宋、夏三国鼎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