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的音乐,民族的音乐 | 跳起来吧,波兰舞曲
肖邦的波兰舞曲充分体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自由解放事业的向往,对民族民间艺术的珍爱与推广,具有浓厚民族精神的浪漫主义情怀。

波兰舞曲又称“波洛涅兹舞曲”,是16世纪发源于波兰的一种三拍子中速舞曲。这种舞曲有着近代进行曲般的结构,风格威严壮大。19世纪之后,这种乐曲成为爱国歌曲,肖邦的波兰舞曲也成为爱国主义影响下的创作。

波兰贵族正在起舞,Jan Piotr Norblin绘

《波兰舞曲》的创作是肖邦钢琴音乐的开始。他创作了17首《波兰舞曲》,创作过程也贯穿了他一生。

肖邦从小便对波兰民族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热爱自己祖国的同胞们,喜欢听让他感到亲切的波兰民歌。农民的舞会可以使他几小时徘徊不离去,他在华沙街头也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倾听民歌小曲的机会。

肖邦出生地Żelazowa Wola

肖邦的创作可分为华沙时期(1810-1830)和巴黎时期(1830-1849)。这两个时期创作的波兰舞曲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华沙时期的肖邦朝气蓬勃,充满了对生活的信心。这个时期的波兰舞曲反映了年轻的肖邦热情明朗的个性。虽作品有些矫作和幼稚,从乐曲中看不到他的深刻领悟,但作品已显示出他天才音乐家的风范。

这个时期肖邦最成熟的一首作品是《平静的行板与华丽的大波兰舞曲》(Op.22),分为流畅的行板和波兰舞曲两部分,是肖邦最大型的波兰舞曲之一。这部作品最初是钢琴演奏带管弦乐伴奏的乐曲,后来作为钢琴独奏曲演出。

基辛演奏《平静的行板与华丽的大波兰舞曲》

此曲也在由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电影《钢琴家》中出现过两次,片中曲目由曾获1970年华沙国际肖邦钢琴比赛第6名的波兰钢琴家Janusz Olejniczak演奏。影片结尾处,钢琴家在管弦乐的伴奏下,坐在音乐厅完成了对部分波兰舞曲的演绎。

电影《钢琴家》片尾 《华丽的大波兰舞曲》

巴黎时期是肖邦创作的成熟期,波兰舞曲的创作也因不同的人生境遇达到了顶峰。1830年,华沙起义虽胜利,但之后不到一年,华沙重新沦陷。肖邦在去巴黎途中得知消息,紧握着友人送他的一只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失声痛哭。

在巴黎,他凭借他的音乐才华结交到了各国名人,如法国文学家雨果,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等。这些文艺家都不同程度影响着肖邦,使他的思想走向成熟。这时的波兰舞曲与早期的不同之处已逐渐显现,并开始发展成为民族史诗般的、具有爱国主义气质的舞曲。

《A大调波兰舞曲》(Op.40 No.1)作于1838年。这首作品因描写的是波兰军队的英雄形象,故也叫《军队波兰舞曲》,具有英雄凯旋性的进行曲和欢欣鼓舞的节庆乐曲的性质。这首音乐让人们仿佛听到了穿戴铠甲的波兰祖先的脚步声,看到了波兰先辈的雄姿。

《军队波兰舞曲》 鲁宾斯坦版.mp3
00:0003:35

1840年后肖邦的身体每况愈下,他希望自己的祖国早日强大,赶走侵略者,能够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1842年,《英雄波兰舞曲》(Op.53)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了。这首波兰舞曲饱含了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对波兰昔日辉煌历史的缅怀,也表达了他对自由的无限憧憬。

霍洛维茨演奏《英雄波兰舞曲》

舒曼形容肖邦的音乐是“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他的作品像炮弹一样奋力地投向侵略者,反映了波兰人民的心声。肖邦音乐能经久不衰,让波兰音乐走向世界舞台,正是因为这一点。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作品为民族、人民服务,反映时代的声音,音乐也许才能获得民族和世界的认同。

阅读数 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