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建东京:周世宗的新家
前因:高平之战;后果:赵匡胤定都开封。

文/全历史 李曳白

前因

高平之战:高平之战中柴荣击败北汉,统一事业近在眼前,开始着手都城建设。

公元955年,周世宗柴荣下诏营建东京开封。

诏书是在这一年春天发布的。柴荣在诏书里告知文武官员和东京百姓,说朝廷修建东京,工程会选在冬天农闲的时开始,如果今年冬天修不完,那就明年冬天接着修,反正也不急。

柴荣说的轻描淡写,像是百忙之中下了一步闲棋,实际上却大有深意。一年以前,他在高平之战中攻击军事实力最强的割据政权北汉,开创新的统一国家,成了可以预见的政治远景。

柴荣画像

统一全国的政权必须有个像样的都城,但是眼下的东京开封城,看起来并不像样。

后梁在此建都以来,开封逐渐成了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但由于北方长期战乱,开封城的建设没能成为国家最紧迫的政治任务,始终被搁置在一边,取而代之的是盲目的畸形发展。

柴荣感触最深的东京印象是窄。因为城市规模局促,每次带着军队从前线回来,安置将士都成了让人头疼的问题。不但将士无处安置,就连新增的朝廷办事机构,也没有地方选址。

朝廷有麻烦,老百姓更苦恼,开封城面积有限,老百姓住房面积都不大。小房子挨着小房子,有时候一家失火,就能烧掉一整条街。全国各地赶来开封的小生意人最惨,他们在市场长找不到落脚之地,做生意没挣几个钱,高额房租倒把人搞到破产。扩建开封,成了朝野共识。

柴荣派出修建东京的人选有两个:一个是大将韩通;另一个是文臣王朴。柴荣让他们两头开工。

韩通主要负责修筑扩建后的东京城墙。韩通性子火爆,又常年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养成号令军士拿眼睛瞪人的习惯,被人叫做“韩瞠眼”。他手下还带了四个将军,做事儿都是雷厉风行。

韩通剧照

修城墙的时候,几个人一看,这原来的城墙不够坚固,一抓都是碎土渣子,这要是打仗,还不一下就被人攻破了?于是,他们就从郑州西边的虎牢关运土,虎牢关是军事重镇,土质绵密坚硬,韩通用那里的土修筑城墙,把墙修的和铁一样硬。

王朴负责的是城内建设。他虽然是个文臣,但不是迂腐的儒生。他最早给柴荣提出了统一全国先南后北战略,是经历过战争洗礼、有谋略的务实型文人,做起事儿来毫不含糊。

皇帝的命令既然下了,能办的事儿就都得办好,不能办的事儿,那也得办成。王朴的风格比韩通还猛,有一个基层军官负责拆迁,因为要在做民间调解工作,进度有点慢,王朴就把他叫来在大街上打了一通。这个军官很不满意,背后发牢骚,被王朴听说了,直接在街上打死。

由于王朴负责的东京城内建设,涉及百姓切身利益,他的行事作风招来很多不满。

第二年六月,柴荣出征淮南回到东京,在城里巡视工程进度,对扩建后的东京很满意,但他听到民间反对的声音。按照朝廷规定,民间的坟墓、窑灶和草市都在搬到新城的七里外,很多百姓因此大发牢骚。

王朴画像

于是,柴荣再次下诏,给东京的工程建设打上一剂强心针。他允许百姓在新扩宽的街道旁种树、挖井、沿街开店,以为百姓提供生活的便利和商业利润,来换取工程的顺利进行。

朝廷允许沿街开店的消息颁布后,对政策最敏感的是大将军周景。周景此前在负责疏通东京周边河道,想到不久之后各地商人涌入东京,城内要道的商铺必然兴盛,他就跟皇帝柴荣说,自己也要在贯穿东京的汴河岸边盖楼。

不久后,柴荣从汴河经过,看见周景盖好的阁楼,觉得他积极拥护朝廷营建东京的政策,还给周景赏赐了御酒。在朝廷官员的积极带动和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东京商业越发繁盛。

随着工程的继续进行,扩建东京的成效开始显现。以前城内的道路因为太过狭窄,几乎没有什么大车通行,但经过修正扩建后的街道,变得开阔畅通,整个城市的拥挤局面大为改观。

不过,民间的反对声音没有停歇。柴荣和大臣们谈起这些,说民间的谩骂和不满,只好都由自己来承担了,因为扩建东京的举动,必将给后人带来无尽的好处。语言的无奈中也有得意。

柴荣一语成谶,五年之后,赵匡胤陈桥驿兵变建立宋朝。首都同样定在开封,柴荣扩建东京的巨大效益,被宋朝直接承袭,随着宋代政治经济的持续发展,东京城的发展逐渐达到顶峰。

后果

赵匡胤定都开封:柴荣扩建东京开封,促进了开封的发展,赵匡胤最终选择定都开封。

结论:周世宗柴荣对东京城的扩建,确立了开封的都城地位,成为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阅读数 5.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