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作曲家勃拉姆斯: “孤独”属于每一个有趣的灵魂
勃拉姆斯坚定地秉承自己的艺术创作理念,坚持着“古典主义形式”的创作。

作者 | 张斯尧

他在浪漫主义风靡的19世纪度过一生,却写下最具古典主义倾向的作品,你经常无法确定他在灵魂深处认同舒曼还是贝多芬更多一些。好比他的《第一交响曲》被人们称作“贝多芬第十交响曲”,而《第四交响曲》的开篇仿佛让人置身于秋色浓烈、层林尽染的山谷。

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
00:0015:04

他热爱德国传统、古老的音乐和文学,也热爱匈牙利的民间音乐,他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狂野与细腻相容,是当今音乐会最受欢迎的返场曲之一;他的《摇篮曲》旋律朗朗上口,但除非你是专业的选手,不然无法轻易将那些音符驾驭得轻柔曼妙。至于说如何能练好钢琴么,他的回答听上去暗藏玄机:“你必须持续地在森林中散步”。

匈牙利舞曲第五号
00:0002:42

他是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年5月7日生于汉堡,1897年4月3日逝于维也纳。其父是汉堡市剧院的低音大提琴演奏员,也是勃拉姆斯的音乐启蒙老师。由于家境贫寒,勃拉姆斯13岁就开始在当地的小酒店演奏,同时编写一些娱乐性小曲。

勃拉姆斯诞生地

1853年他结识了逃亡到汉堡的匈牙利小提琴家雷曼尼,与之巡演,并在汉诺威结识了著名的匈牙利小提琴家J.约阿希姆,后由约阿奇姆介绍,认识了李斯特以及舒曼夫妇。舒曼随后在他主编的《新音乐杂志》上发表的《新的道路》一文(1853年10月28日),热情推荐这位后起之秀,毫不吝啬赞美之词:“他是属于未来的大师”、 “他开始发掘出真正神奇的领域……他的奏鸣曲更像是乔装的交响曲。”

1853年的勃拉姆斯

后来,勃拉姆斯和舒曼夫妇、约阿希姆成为挚友,特别是和舒曼夫人克拉拉,保持了40多年的友谊,成为影响勃拉姆斯精神生活和创作的重要因素(舒曼于1856年去世)。这样的生活,也让勃拉姆斯在事业和感情上都有所背负。事实上热衷于谈论他恋爱史的人,远比真正能欣赏他作品的人要多得多。让人感慨,咀嚼八卦真是人类的一大通病。

勃拉姆斯(左)和约阿希姆(右)

1857~1860年勃拉姆斯往来于汉堡与德莫尔宫廷之间,他在汉堡担任女生合唱团的指挥,在德莫尔宫廷担任宫廷音乐教师兼指挥。1863年他被任命为维也纳合唱团指挥,自此定居在维也纳。次年辞去指挥职务。

除了到各地指挥演出外,勃拉姆斯主要投身于创作领域。1897年4月3日他在维也纳逝世,死后被葬在维也纳中央公墓。由于勃拉姆斯在音乐创作上的成就,他曾被选为柏林艺术学院院士,被授予汉堡市“荣誉公民”、剑桥大学和布雷斯劳大学博士等荣誉,更是被人们与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并称为古典音乐史上著名的3B作曲家。

勃拉姆斯的雕像

他的音乐作品并不炫耀技巧,但演奏难度艰深;朴实无华,却又凝练厚重。

他与当时在音乐界地位如日中天的弗朗茨•李斯特相识,但是创作理念相左。勃拉姆斯的音乐以他特有的方式寄托着他全部的生活感悟,将看似矛盾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融合在一起,适合一个人听。因为你会发现自古以来,“孤独”并不只光顾一个灵魂。于是在音乐中我们懂了他的人生箴言:“自由而孤独 ” 。

作为一位浪漫主义中期德国作曲家,他的大部分创作时期是在维也纳度过的,是维也纳的音乐领袖人物之一。

1860年勃拉姆斯签署了著名的宣言,反对李斯特及其追随者所采用的“新音乐”。他不认同李斯特与瓦格纳所倡导的标题音乐,坚持纯粹音乐路线;在“从哪里来”与“到哪里去”的思维选项中,他选择了前者;将令人情绪激奋飞扬的浪漫主义抛在脑后,而在18世纪的理性世界里寻求庇护。他的创作除歌剧以外,也覆盖当时各种主要的音乐体裁。

这位青年浪漫主义者以创作钢琴奏鸣曲开始他的音乐事业是很不平常的,因为当时盛行的是“个性小品”,是小型的抒情曲形式;即使是大型曲式,浪漫主义者也是用几个小曲组成,或者是用自由的、幻想曲式的处理把一个歌曲式的结构扩大。但最有趣的是,在阅尽千帆过后,晚年的勃拉姆斯最终选择在这些小品中,吐露心声。

勃拉姆斯之墓

他的钢琴作品创作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他写作奏鸣曲和谐谑曲第二个阶段以变奏曲为主;而在第三个阶段中,他进入了自己创作的更高境界,摒弃了形式和观念的束缚,忠于自己内心那些瞬间的直觉以及“尘封已久”的情感,创作了这些经典的钢琴小品——共有6部,分别是作品76、作品79、作品116、作品117、作品118和作品119。

虽是音乐小品,但却足以让众多钢琴家望尘莫及,可以说,古典的精神与浪漫的情怀共同凝结在这些精湛的作品中。

B小调第一钢琴狂想曲,作品79演奏者:丹尼尔·格罗弗

可以想象,勃拉姆斯在他所处的年代,绝对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被一些历史学家标记为“浪漫主义时期最大的摩擦系数”或是“一个反潮流的先锋”

3D建模艺术家Hadi Karimi对勃拉姆斯的肖像进行了3D重建

他坚定地秉承自己的艺术创作理念,坚持着“古典主义形式”的创作。但不管怎样,所有的严肃,都像是艺术的伪装。在一层层构思缜密的结构下,是勃拉姆斯心底那份比任何人都要细腻且浪漫的温柔,像是一个不愿被提起的秘密。而这谜底,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可说,也不必说。

阅读数 2.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