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太后临朝称制:称“朕”的后宫之主
前因:辽景宗去世;后果:澶渊之盟。

文/全历史 胥言

前因

辽景宗去世:公元982年,辽景宗去世,年幼的皇长子耶律隆绪继位,萧太后临朝称制。

公元982年,辽景宗去世,年仅12岁的皇长子耶律隆绪继位,是为辽圣宗。耶律隆绪的母亲萧绰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太后。

辽景宗去世,是萧太后的政治生涯遭遇的一次重大危机。当时辽国宗室有两百多人手握兵权,而萧太后没有亲兄弟,儿子也年幼。孤儿寡母在耶律氏诸王看来就是一只软柿子。

辽宁的医巫闾山是辽朝帝陵的所在地,辽景宗与萧绰的合葬墓就在这里。

危急时刻,韩德让挺身而出,没等召见就偷偷带着亲属十几人进了宫。韩德让以皇帝名义命令诸王返回家中,不得私下来往,又下诏让远在上京的赵王等人,送妻子进宫,实际上就是做人质。布置妥当,韩德让这才带着百官拥立耶律隆绪为帝,萧绰为太后。

顺利渡过皇权交接的过渡期,萧太后重重奖赏了韩德让。不仅任命韩德让为南枢密使,成为辅政大臣之一,还为他打破南枢密使不能带兵的惯例,允许韩德让掌握了一支军队。甚至赐韩德让契丹名“耶律隆运”,进入“横帐”,也就是给了他皇室身份。这是汉人在辽国从未得到的待遇。

为什么韩德让这么受萧太后信任呢?

据说萧太后进宫之前就和韩德让认识,而且关系还很亲密,当时就有传言说,景宗死后,萧太后和韩德让很快住在了同一座营帐中。有一次,韩德让打马球,被一个叫胡里室的人撞下了马,一旁观战的萧太后立刻就下令把胡里室拖出去斩首。

萧太后和韩德让到底有没有亲密关系,我们不得而知。萧太后厚待汉臣,其实是在打击契丹贵族,扫除障碍,继续推行景宗朝已见成效的改革。

辽景宗的改革,当时还是皇后的萧绰出了不少力。辽景宗从小就是个病秧子,所以他当上了皇帝也很难每天处理政务。萧绰出生于贵族家庭,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而且契丹有女性参与朝政的传统,于是她就替皇帝承担了部分职责。

萧绰小字燕燕,是北府宰相萧思温的女儿。有一次,萧思温看他的三个女儿扫地,其他女儿马虎应付,只有萧绰扫得最为干净,高兴地说:“此女必成大事。”图为影视剧中萧绰的形象。

随着辽景宗身体越来越差,辽国的朝政已经全部由萧绰裁决,只是每次告知皇帝而已。辽景宗最后干脆通知学士,写皇后诏书的时候也称“朕”,这相当于把皇后放在了同皇帝相等的地位上。

有辽景宗撑腰,萧绰在朝堂上干得风生水起:恢复登闻鼓院,处理冤狱;设置礼部贡院,准备开科举;铸造乾亨新钱,鼓励商业;高梁河之战击败北宋。萧绰参与了辽国政治的方方面面。

萧太后执政所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掌握兵权的契丹贵族。按照辽朝“因俗而治”的基本国策,契丹人仍保持游牧民族传统,分成一个一个的部族,由各部首领管理具体事务。这些首领都有很多奴隶,皇帝实际上无权管辖。

辽景宗在世时,契丹贵族还比较安分。等到萧太后临朝称制,就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了。

萧太后颁布诏令,由朝廷出钱,赎出贵族的奴隶,编成新的部族。同时,收回各部族首领私自处置掠夺人口的权力,由朝廷统一安排。这样一来,奴隶数量减少,可以纳税服役的平民人口增加。辽国国力增强,契丹贵族的力量则被削弱了。

不过,萧太后很清楚,只要有战事,契丹贵族就有机会扩充实力。所以必须和宋朝休战,而休战的最好方式,就是打疼宋朝,迫使对方签订长期和约。

订立澶渊之盟时的辽宋形势

1004年,萧太后下令南下伐宋。与辽军一同出发的,是一封书信。寄信人叫王继忠

王继忠原本是宋朝将领,战场被俘后受到萧太后赏识,做了辽国的户部使。作为萧太后的亲信,王继忠的这封信通篇都是在说辽宋和平的好处,劝宋真宗尽快和谈。王继忠并不是“身在辽营心在宋”,他写信是辽圣宗授意的,目的就是确保宋朝一定会和谈。

辽军的南征很不顺利,萧太后看重的大将萧挞凛阵亡,萧太后为此还哭了好一阵。好在,宋真宗也不想与辽国作战,很快就答应了和谈。最终两国在澶州定下盟约,史称“澶渊之盟”,实现了此后长达百年的和平。

此后,萧太后继续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契丹贵族的实力,使景宗开始的改革不至于荒废,为辽国中兴打下了基础。

后果

澶渊之盟:公元1005年,辽、宋在澶州订立盟约。宋每年向辽输“岁币”三十万,两国约为“兄弟之国”。

结论:萧太后临朝称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辽圣宗亲政后,延续并发展了萧太后的施政方针,使辽国出现了中兴局面。

阅读数 1.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