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保卫战:纳粹神话的终结
赌上世界的国运之战。

文/全历史 哥特人的猫

1941年10月1日,德军发动“台风行动”莫斯科战役打响。

苏德战争初期,德军的夏季攻势进展顺利,一路势如破竹,直捣莫斯科。苏军则在三个月里赔光了300万西线主力,此时守卫莫斯科的是东拼西凑的125万预备军队。

而苏军要面对的,是由180万经验丰富的老兵、1700辆坦克和14000门火炮组成的德国中央集团军。当时苏联统帅部不少人都认为莫斯科根本守不住,应该尽早撤退。

他们的主张是有先例可以参考的。

一百多年前,拿破仑(此处可a1806年8月6日的维也纳)的军队兵临莫斯科城下,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下令放火烧城,给拿破仑留下一片白地,最终拖垮了补给匮乏的法国人。

斯大林没有采纳撤退的建议。他决定亲自坐镇莫斯科,保卫首都。

1941年11月7日,斯大林在红场检阅军队,并发表了著名的“红场演说”。

这就很奇怪了:明明有前人成功的经验,为什么斯大林仍坚持不退,要在莫斯科和德军决战呢?

第一,莫斯科是连接西部工业区的交通枢纽,放弃莫斯科就等于将工业基地送给德国。

后人在评论苏德战争时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认为苏联在国力上有优势,完全可以像抗日战争中的国民政府一样放弃首都(此处可a1937年12月13日的南京),依托战略纵深打消耗战。

第三帝国不是今天的德国,它整合了除俄国之外的整个欧洲大陆,是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事实上,苏联在夏季攻势中失去了大量西部工业基地,煤炭、钢铁等战略资源的产量还不到德国的30%,完全不具备打持久战的资本。

而莫斯科作为俄罗斯铁路网的心脏地带,将苏联腹地与西部的工业基地连接起来,只有保住莫斯科,才能继续给在西边坚持作战的红军输送补给,留下反攻德军、收复失地的可能。

纳粹德国巅峰时期的疆域,深绿色为德国领土,浅绿色为实际管辖区。苏德战争前,纳粹德国的总人口比苏联多2500万,在国力对比上完全压倒了苏联。

第二,莫斯科对斯大林尤为重要,他要通过保卫首都来挽回因战争初期失利丧失的权威。

苏德战争初期,因为大量有经验的指挥官在肃反运动中被杀,红军在闪电战面前不堪一击,300万军队在三个月内被全歼,斯大林个人的威望也跌到谷底。他亟需一场胜利来挽回局面,否则苏联很可能自内部分崩离析。

与山穷水尽的苏联相比,德国人则对攻下莫斯科信心满满。希特勒(此处可a1923年11月8日的慕尼黑)甚至在9月份一场面向国民的演讲中叫嚣,前线的将士们可以回家过圣诞节。

然而,这个巨大的flag没能给德国带来胜利。苏军在人数、装备、士气都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守住了莫斯科,使德军遭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的第一次大败。

苏联凭什么能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打赢莫斯科会战呢?

首先,德军低估了苏联的战略纵深。庞大的疆域使苏军有充足的空间组织撤退和阻击战。

闪击波兰(此处可a1939年9月1日的波兰)、法国的战果使德军对闪电战盲目自信。在巴巴罗萨计划中,德军统帅部让南、北、中集团军三路出兵,认为只需要4个月就能包围莫斯科,逼迫苏联投降。

可苏联的战略纵深不是法国、波兰所能比拟的。虽然苏军在战争初期损失惨重,但辽阔的国土给了他们很大的容错空间。败退的苏军退守基辅列宁格勒(此处可a1941年8月22日的圣彼得堡),使得德军不得不分兵围城,无法将全部主力投入莫斯科战役

而且德军的斗志也在漫长的行军中消耗殆尽。他们过去只用六周就灭了法国(此处可a1940年6月21日的贡比涅),现在却几个月走不出俄罗斯的西部荒原,一名德国军官在战后接受采访时,将向莫斯科推进的军队形容成在巨人的宫殿中爬行的蚂蚁。

其次,德军对后勤补给的困难估计不足,即使准备好棉衣也送不到前线。

1941年秋季,泥泞的公路拖慢了德军的行进速度。

鉴于拿破仑失败的教训,希特勒在军队冬季物资的准备上相当充足,纳粹的二把手戈林(此处可a1946年10月7日的纽伦堡)还发挥自己的演说才能,动员柏林市民无偿捐献了二十万套棉衣发往前线。

可德国人却无法把过冬用的衣物送到前线的士兵手中。

为了抵御侵略,苏联在修建铁路时特意把铁轨间距做的比通用标准要窄。这让德军原本为运送物资准备的火车都成了废品,而苏联生产的火车大部分都在撤退时被苏军毁掉了。

德国人不得不用卡车来运送物资。但莫斯科战役爆发时正值俄罗斯的“大沼泽季”,连绵的秋雨让西部平原变得泥泞不堪,德军的战车、卡车统统陷进了泥地里,根本无法按时抵达。入冬后,前线的德军不得不将报纸、稻草塞进靴子和内衣中御寒,因为没有手套,不少人的手被冻得和步枪粘在了一起。

最后,苏军的动员能力远超德国,军队越打越多。

因为闪电战大获成功,希特勒对战争的前景十分乐观,他相信德国可以“悠闲”地赢得胜利。苏德战争早期,纳粹始终没有让国家进入战时状态,德国的军工厂甚至到1943年底都维持着40小时工作制。

而被侵略的苏联在军事动员上的行动力要优秀的多。

苏军在战争的前三个月失去了300万军队,这对任何国家都是足以亡国的毁灭性打击。德军在攻击莫斯科时,预计苏联在经历那么大的损失后只能再派出50个师,但苏联却派出了880个。10月份,莫斯科城中的守军只有125万人;等到12月苏军开始反攻时,军队数量已经整整翻了一倍,达到270万人,甚至连死刑犯都被动员起来,组建了一支惩戒营。

1945年6月24日纪念卫国战争胜利的红场大阅兵,朱可夫元帅骑着白马检阅部队。

苏联人在卫国战争中表现出的热情远远超出了德国的想象。1941年11月7日,德军正在莫斯科城外25公里布置总攻,而城内却在进行十月革命胜利日阅兵。参与阅兵的士兵在接受检阅后立即开赴前线,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夏天刚刚入伍的新丁。

16集团军316步兵师1075步兵团政委瓦西里·克洛奇科夫就是其中的一员。11月16日,他指挥的一支连队在莫斯科北面阻击德军。当德军快要突破阵地时,克洛奇科夫对战友们高喊“苏联虽大,但我们已无处可退,因为身后就是莫斯科”,抱起一捆集束手雷冲向一辆德军坦克。“背后就是莫斯科”成为了莫斯科会战的胜利宣言。以65万士兵的牺牲为代价,红军粉碎了纳粹速亡苏联的企图。

莫斯科保卫战是二战的第一个转折点,德国的闪电战计划破产,苏德战争进入了最为血腥、残酷的拉锯战阶段。

历代评价

让我们伟大先辈的英姿在这次战争中鼓舞你们吧!让伟大列宁的胜利旗帜指引你们吧!

德国侵略者必将彻底失败!

德国侵略者必将灭亡!

我们光荣的祖国万岁!她的自由和独立万岁!

列宁的旗帜下,向胜利前进!

——斯大林1941年11月7日在红场的演说

阅读数 8.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