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收回兵权:中兴四将的困局
前因:苗刘兵变;后果:绍兴和议。

文/全历史张君恪

前因

苗刘兵变:1129年,南宋将领苗傅和刘正彦发动兵变,诛杀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逼迫高宗将皇位禅让给他儿子赵旉,高宗复位后十分忌惮武将。

从1137年(南宋绍兴七年)开始到1142年(绍兴十二年),宋高宗相继剥夺了“中兴四将”刘光世韩世忠岳飞张俊等人的兵权,将兵权收归朝廷。

宋高宗剥夺“中兴四将”的兵权,并不像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那样一步到位,而是精心策划,各个击破。高宗先是处理了势力最弱小的刘光世;然后拉拢张俊,借助张俊的力量罢免了韩世忠、处死了岳飞,最后又罢免了张俊。

宋高宗画像

高宗的这盘大棋要从1137年伪齐(金国在华北扶持的傀儡政权)南下侵宋说起。

刘光世在与伪齐的战争中大败,高宗趁机剥夺了刘光世的兵权,让他到朝中担任万寿观使(不负责具体事务的虚衔)。

这是高宗剥夺武将兵权的开端。

刘光世曾带兵平定苗刘兵变,促成了高宗复位。但他因为霸占百姓田产、拥兵自重,引起了高宗的警觉。

和刘光世一样,“中兴四将”的其他三人也逐渐将统领的军队变成了私人武装,自行经商、收税,不仅不听皇帝号令、拥兵自重,还试图干预朝政。

武将干政的局面是高宗不能容忍的。

对付这些武将,高宗一般让宰相出面,自己在背后暗中部署,策划剥夺武将们的兵权。处理完刘光世后,高宗为了避免连锁反应,假意允诺让岳飞统领刘光世的淮西军,暂时稳住了岳飞。

但高宗后来又让宰相张浚派兵部尚书前去节制淮西军,岳飞一气之下“罢工”上了庐山。张浚立刻上奏弹劾岳飞,指责岳飞拥兵自重、要挟君主。

高宗意识到还需要岳飞抵御金军,剥夺岳飞兵权的时机并不成熟,就将他劝下了庐山,让他继续带兵。

后来张浚未能安抚好刘光世的部将,引起了淮西兵变,高宗罢免了张浚的宰相职务。秦桧担任宰相后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和金国的和议上,对岳飞等武将的处置暂时搁置了起来。

当时高宗也需要岳飞等人在战场上抵御金军,以争取谈判的筹码。等战局稳定、和议有达成的希望后,高宗和秦桧便开始着手处理武将。

岳飞雕像

这次处理岳飞等人不仅是出于高宗剥夺兵权的需要,也是出于秦桧议和的需要。因为岳飞、韩世忠等人都是主战派,反对议和。

1141年,高宗、秦桧采纳了吏部员外郎范同“明升其官爵、暗夺其兵柄”的建议,将张俊、韩世忠和岳飞召到临安,任命张俊与韩世忠为枢密使(从一品),岳飞为枢密副使(从二品)。

三人的军队都划归枢密院统一指挥调动。高宗对他们说,在地方当宣抚使(统管一地的军政大事),没有在枢密院(最高军政机关)任职权力大。岳飞和韩世忠此时还没有意识到,高宗和秦桧的真正意图是剥夺他们手中的兵权。

而张俊则看到了高宗和秦桧手中的牌,所以与秦桧早已达成政治交易,主动交出了兵权。张俊向秦桧保证约束韩世忠和岳飞,秦桧则答应张俊,以后让他来执掌枢密院。

为了防止韩世忠和岳飞联手,秦桧把韩世忠留在了都城临安(今杭州),让张俊带着岳飞到楚州(今江苏淮安)视察军务,实际上去肢解那里的“韩家军”。岳飞这才意识到张俊要剥夺韩世忠的兵权。

张俊还唆使亲信诬陷韩世忠谋反,岳飞得知后立马告诉了韩世忠。韩世忠得到消息后,赶紧面见高宗,在高宗面前哭天喊地自辩清白、以求宽大处理。高宗念他在苗刘之变中救驾有功,只是罢免了他的职务,让他告老还乡。

韩世忠画像

接下来,高宗和秦桧就开始着手处理岳飞。在高宗的支持下,秦桧唆使同党弹劾岳飞。岳飞意识到自己的兵权也要被剥夺,于是上书高宗表示愿意辞去枢密院的职务,保全性命。

而岳飞曾建立高宗立储,还经常提议北伐迎回二帝,犯了高宗的忌讳。此外,金国提出要达成和议,必须处死岳飞。在高宗的授意下,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了岳飞。

韩世忠被罢免、岳飞被处死后,张俊就失去了利用价值。

但张俊没有看清形势,仍在枢密使的任上指望秦桧兑现原先的承诺。

1142年,秦桧秉承高宗的旨意,指使台谏官员弹劾张俊,张俊被迫辞职。至此,“中兴四将”的兵权全被剥夺。

后果

宋金两国达成绍兴和议,南宋向金称臣赔款,两国以大散关和淮河为边界,宋金南北对峙的局面正式确立

结论:“中兴四将”兵权被剥夺,是宋朝抑制武将的祖宗家法与南宋初年崛起的武将势力冲突的必然结果。

阅读数 2.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