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陈桥兵变;后果:1.宋太宗即位,2.宋太宗灭北汉,3.雍熙北伐
文/全历史 蓑笠寒江雪
前因
陈桥兵变:960年(后周显德七年),后周军途经陈桥驿,赵匡胤和亲信赵普以及弟弟赵光义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其为皇帝。
公元976年11月14日,宋太祖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次日清晨,赵匡胤在万岁殿驾崩。
11月的开封,天上下着大雪。夜里,宋太祖命人把弟弟赵光义叫进宫来陪自己喝酒。兄弟二人在屋里对饮,太监宫女全都退去。但有人从远处看到烛光照的人影在晃动,能看出赵光义有时离开了座位,好像是在躲避太祖的劝酒。
兄弟二人喝完酒已经是三更天,外面的雪已经积得很厚。这时只见二人走出室外,太祖一边拿着玉斧戳地,一边看着赵光义说:“好做(意为“好好做”。一说意为“干得好”),好做。”之后太祖就回去睡觉了,而且鼾声如雷。
赵光义则被留在宫中住下。
第二天,宫里人就发现太祖已经驾崩了。

以上就是烛影斧声的传说,首先由北宋文莹和尚记录在《续湘山野录》中,后来部分内容也被收入明朝人编写的《宋史纪事本末》。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的死,正史中记得非常简略,《宋史》里说“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辽史》里说“宋主匡胤殂,其弟炅自立”,都没交代死因。
都说字越少,事越大,宋太祖的死因确实引来后世激烈争议,有说是被弟弟赵光义毒杀的,有说是饮酒过量导致猝死……至今也无定论。
不过这个传说也有部分内容可能站不住脚,当晚赵光义是否留宿宫中,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给出了不同说法。
司马光的说法是赵光义陪太祖喝完酒后就回自己家了。最先知道太祖驾崩的是宋皇后和太监王继恩。宋皇后让王继恩传皇子赵德芳进宫,王继恩出宫后暗地里来到了赵光义这里。王继恩通告了太祖驾崩的消息,让赵光义赶快进宫。赵光义吓得不知所措,说要和家里人商量商量。王继恩说再迟点皇位就被别人抢了,赵光义这才进宫。
赵光义进宫后,宋皇后见来的人不是赵德芳而是赵光义,吓得一惊,赶忙说:“我们母子的命,就托付给官家了!”赵光义哭着说:“我们共保富贵,别担心。”
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自然比文莹和尚更严谨,而且按照当时的制度,赵光义住在禁宫可是杀头灭族之罪,所以赵光义当晚没留宿禁宫更合理些。

烛影斧声加上赵光义进宫,事情基本就完整了。那么太祖怎么死的呢?
司马光给赵光义提供的不在场证明似乎可以使他免去了很大的嫌疑。
但赵光义在喝酒时投毒也不是不可能,因为赵光义后来的确毒杀过南唐后主李煜。而且赵光义也存在犯罪动机。
当时宋太祖对储君之位一直犹豫不决,他不知道将来传位给儿子好,还是传位给功勋卓著的弟弟赵光义好。宋太祖一直没立太子,死时年纪最大的儿子赵德昭25岁,二儿子赵德芳17岁,连王都没封。而赵光义不仅是手握重权的开封府尹,还被封为晋王。五代以来,京尹+亲王一直是储君的标配。
赵匡胤曾想过迁都,这对赵光义争储君之位很不利,因为赵光义的羽翼大多集中在开封。兄弟二人为此大吵,最后赵匡胤还是碍于赵光义的反对没迁成。那么赵光义很有可能因为这件事觉得赵匡胤想排挤自己,不想传位给他,于是起了杀心。
但这只是一种可能,后来的“金匮之盟”似乎否定了这种推断。
宋太祖去世后,没有遗诏说传位给谁,赵光义进宫后,宋皇后直接称呼他为“官家”,官家这种称呼只专属于皇帝。于是,赵光义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皇位,成为宋太宗。
6年后,多次拜相的老臣赵普为赵光义即位的合法性提供了新的证据,即金匮之盟。
说当年杜太后(宋太祖的母亲)临终前,召宋太祖和赵普吩咐后事。杜太后嘱咐宋太祖将来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以避免像后周那样主少国疑,最终政权不保。宋太祖答应了,赵普则负责记述,还把记述收藏在金匮之中。
金匮之盟基本得到了史学界的认可,分歧只在于宋太宗之后,是否还要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廷美。不过宋太宗即位时并不知道有金匮之盟这回事,所以这并不能排除他毒杀宋太祖的动机。
总之,作为最大受益者,赵光义很可能就是幕后黑手。但目前,判定赵光义毒杀宋太祖的证据还是不足。宋太祖的死因依然是个未解之谜。
可以肯定的是,宋太祖去世时,最有竞争力的继位者是赵光义,即便宋太祖不想传位给他,赵光义也可能会靠实力武装夺权。
后果
宋太宗即位:976年(开宝九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赵光义继位。
宋太宗灭北汉:979年(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赵光义率军亲征北汉。北汉皇帝刘继元被迫投降,北汉灭亡。
雍熙北伐:986年(北宋雍熙三年),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宋太宗派20万大军兵分三路伐辽,但最终战败。
结论:宋太宗上位后,继承了宋太祖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很快灭掉了北汉。但宋太宗没有沿用宋太祖的“赎买幽燕”策略,而是选择对辽动武,结果导致雍熙北伐的失败,北宋从此由攻势转为守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