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之初:宗亲相残的悲惨故事——曲沃代翼

西周初年,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治理周王朝。所谓辅佐,其实是身兼周朝内外的大小事,周公除了制礼作乐,还时常在外征讨方国。不止如此,由于周成王年幼,周公还要教导侄儿作为帝王的道理。周公简直成为了周代第一劳模。

周公对外征战的战果丰硕,最著名的即是周公东征。但商王朝方才消灭,与商王要好的方国、部族并不都是归顺于周天子之下的。这些不服从周朝权或是临近王都可能造成隐患的,也都是周公要讨伐的对象。公元前1035年,唐国叛乱,威胁了周王室在河东的统治权。于是,当时,位于今日山西翼城县、襄汾县一带的唐国,正是周公出兵征伐的对象之一。

《元和姓纂》:“商末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迁之杜,为杜伯。”

《竹书纪年》:“冬十月,王师灭唐,迁其民于杜。”

唐国,又称为土方,相传是帝尧后裔所建立的国家。在襄汾县内,有一处陶寺遗址,有学者表示此处就是帝尧之都。不论这个推测是真是假,唐国所在的位置,是一处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断然无疑。

周公在镇压唐国的叛军之后,并没有将其国民赶尽杀绝,而是将整个唐国迁至杜国(西安市雁塔区)。空出来的唐国故地,自然是要分封给周王室的宗亲成员,而这正是“桐叶封弟”的故事。

先前提到,周代第一劳模周公,除了对外讨伐、对内治政,就连周成王的帝王学也是他教的。

周成王年幼时,曾拿着桐叶做成类似玉圭的模样,并对胞弟虞侧封爵位。事后周公询问成王将封何地给虞,但成王只是一笑而过的说仅是儿戏。但周公却以君无戏言等帝王之术回应成王,最后,成王便将唐国故地封给了虞,是为唐叔虞。《吕氏春秋》则描述周公善言,一话便让成王明白君言之重、爱弟之义。

《左传·昭公元年》: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参为晋星。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至周成王时,唐人作乱,成王灭之,而封大叔………

《竹书纪年》:十年,王命唐叔虞为侯。

当然,正史中不会记载这种小故事,也许,当时已经能当政的周成王,就仅是单纯的镇压了唐国叛乱,并将唐地封给虞。唐叔虞受封于唐,也代表着春秋大国晋国的开始。唐叔虞死后,其子燮继位,并将国号改为晋,称为晋侯燮。

《日知录·卷三十一》:“又《史记·晋世家》曰:‘成王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翼城正在二水之东,而晋阳在汾水之西,又不相合。窃疑唐叔之封以至侯缗之灭,并在于翼。”

关于晋国的都城,历来有五处,分别是:“翼”、“绛”、“故绛”、“曲沃”、“新田”。而最初唐叔虞被分封的唐地所在,历来有所争议,一说是位于今日山西太原;一说是位于今日山西翼城、襄汾一带。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就在《日知录》中提到他认为唐叔虞始封地位于翼城。有趣的是,位于今日临汾市翼城县南梁镇的故城村中,被发掘出早期文化遗存,其时段与唐叔虞的时间相近。而且,更重要的侯马晋国遗址也同样位于晋南,这很可能是一整个晋国的城市核心范围。

侯马晋国遗址与故城村相距只有40公里,两地之间是晋穆侯迁都的绛城位置。绛的所在地位于今日曲沃古城遗址,但这处曲沃并非晋国早期历史中“曲沃代翼”的曲沃。

曲沃代翼,是一场长达70年的宗室内战,期间历经三代,消灭了六位晋君,是晋国史上不可能翻篇的一页。“曲沃代翼”与“骊姬之乱”更是直接影响了晋国内部政治,导致晋公室不再掌权,大全旁落于众卿之手,“六卿”正是源自于此。

曲沃代翼的起因,是晋国的第九位国君晋穆侯。晋穆侯继位后,将晋国都城从翼迁至绛。根据现今的考古发掘,应该是位于侯马市与曲沃县交界处的曲沃古城遗址。

凤城古城

晋穆侯在位第四年,迎娶了齐国公主齐姜。当齐姜怀有身孕之时,晋穆侯接到周宣王之命,必须率军攻打条戎。但晋穆侯大败而归,为了不忘旧恨,他便将自己的大儿子名为“仇”。估计晋穆侯做梦也没有想到,将自己的儿子姓名作为“记事本”,居然会造成接下来半个世纪之久的宗室相杀。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七年,伐条。生太子仇。

三年后,历史又重演。晋穆侯又在齐姜怀有身孕时,接到宣王指派攻打北戎的命令。但不同的是,这一次晋穆侯在千亩大胜北戎。凯旋归来的晋穆侯,依旧把儿子姓名当作记事本,取名为“成师”。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十年,伐千亩,有功。生少子,名曰成师。

这下好了,仇与成师,怎么听来都是二儿子的名字更为得体,也更像将来的君王之名。虽然如此,但对晋穆侯来说,他根本无意废长立幼,他循规蹈矩的将成师作为小宗处理。而公子仇,在晋穆侯死后,成为了后来的晋文侯。

此时正值公元前771年,西周王室被犬戎弑于骊山之下。周王朝遭逢巨变,各诸侯国自然也必须反应。晋国、秦国、郑国等国君都意欲立申侯的外甥宜臼为天子,但姬姓诸侯国却另立周幽王之弟余臣为天子。这二王并立的局面自然不可能久存,于是各方协商的结果是,拥立宜臼成为周代天子。

这似乎没有什么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晋文侯却亲手杀了周携惠王。

《竹书纪年》:“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所杀。以本非适,故称携王。”

这毕竟是周王宗室,仅管已非天子,各国诸侯弑君还是不妥。因此晋文侯政权对周王室的敬重瞬间化为乌有,而这些事,成师都看在眼里。晋文侯死后,其子昭侯继位,并封时年已经58岁的成师于曲沃,是为曲沃桓叔。这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最大的问题是,昭侯封给叔父的曲沃,居然比当时晋国的都城还要大。

这样违反礼制的分封,再加上善于拉拢人心的桓叔。于是,晋国百姓都归附于他,曲沃俨然成为了第二个晋国政治中心。果不其然,桓叔开始处处与晋公室做对。暗地里扶植反对晋君的实力,并打出了“捍卫天子威信“的旗号。终于,公元前739年,晋国大臣潘父率先成为了“曲沃代翼”的第一人,弑杀晋昭侯并恭迎桓叔前来晋国都城。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七年,晋大臣潘父弑其君昭侯而迎曲沃桓叔。桓叔欲入晋,晋人发兵攻桓叔。桓叔败,还归曲沃。晋人共立昭侯子平为君,是为孝侯。诛潘父。

阅读数 1.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