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721特大暴雨要来了?在社交网络上,人们发出这样的疑问。自2012年以后,每年人们都会提出一样的问题。
在8月11日的预警发布之后,北京全城严阵以待——先是八达岭长城、颐和园、圆明园相继宣布在12日整日关闭,到晚上9时,宣布全市公园景区自12日零时开始关闭,北京市文旅局宣布乡村民宿、民俗村暂时停止接待游客;而地质灾害、大风警告也先后发布;从社交网络上可以看到,有企业安排12日整日在家办公,12日下午有单位提前下班,以便员工可以错峰下班。
是721特大暴雨要来了?在社交网络上,人们发出这样的疑问。
自2012年以后,每年人们都会提出一样的问题。这样的观感并非无据可依,2012年是北京首次发布橙色暴雨预警,自此之后,2015年到2019年,北京市密云、平谷、朝阳、大兴等区都相继在7、8月发布过橙色暴雨预警信号——其中最严重的年份是2016年,降水持续的时间超过43个小时,远超2012年的17小时,而2012年之后的每一年,北京市天文台都会在7月或8月发布黄色暴雨预警信号。
但无论从暴雨的严重程度,还是从暴雨的结果来看,721都未再现。
暴雨预报为啥不准
8月12日晚上6时,北京市气象台直播解读本次强降雨,首席预报员赵玮表示,今天降水主体时间预计偏晚,主要是在19时以后,今天的雨下得还是比较准时准点的。
如预报所言,暴雨在夜间到来。但社交网络的调侃不无道理——暴雨时常失约,收到预警消息而取消出行计划、买好雨衣雨伞的市民们难免有点失落。而根据中央气象台2016年公布的数据,中国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为87.3%,与此同时,据中新社报道,2016年暴雨预报24小时准确率仅为21.8%,美国的准确率为27%。
“观测到冷空气入侵即将降下暴雨,这一过程是可以准确预报的,然而具体到这场雨将会降落到哪个地区就只能提供一个概率,”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的杨贵明在接受《北京科技报》采访时说。这个过程如同向外泼一盆水,泼出去的水往往不均匀地落在地面上,而城市里也自然同城不同天。

2012年7月21日,北京广渠门立交桥下洪水淹没街道,救援人员和居民站在搁浅汽车旁边(图源:路透社)
“暴雨是各种天气和环流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尤其是特大暴雨或持续性暴雨,均是出现在几种尺度天气系统(行星尺度、天气尺度、中尺度和小尺度)明显有相互作用的情况下,”198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陶诗言在《中国之暴雨》里写道,而这本书成为中国暴雨研究的基石。
华北的暴雨有其内在规律,“每年夏天,副热带高压慢慢向北移动,如果延伸到北纬30度,华北地区就极有可能发生暴雨。”《中国科学报》2013年的报道中,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守亭解释,“721时,副热带高压就延伸到了北纬33度。”同时,台风远距离水汽输送也是造成华北暴雨的一大原因。据统计,在华北地区发生的所有暴雨中,受台风影响的大约占到37%。
然而,这些背后的机制无法满足预报精度的要求,大气垂直运动的速度,大气密度,都无法直接测量,只能计算,而这会使精度大打折扣。
然而,另一方面,《中国科学报》的记者表示,自上世纪80年代之后,专门针对华北暴雨的研究就因为华北地区出现干旱天气而大大减少,国家层面支持华北暴雨研究的项目仅有“华北强降水(暴雨)天气系统的动力过程和预报方法研究”。
“雨强”也会影响人们对雨量的感受——雨强表示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降雨量,比如某地小时雨强为60毫米时,意思就是某地在一小时内下了60毫米的雨。小时雨强越强,人们就会觉得雨越大。

2020年8月9日,北京突然发生强降雨,一名送餐骑士在一条被水淹没的街道上骑车。图源:Getty Image
这意味着,持续时间较短,雨强较大的雨或许并非暴雨。而北京在2019年修改了暴雨预警信号,新增24小时暴雨预警阈值,以蓝色预警为例,在“1小时雨强达30毫米”以上和“6小时雨强50毫米”外,北京新增了“24小时降雨量累计达70毫米以上”,这意味着没那么“暴”的“暴雨”也会有预警。而这个修订,可以帮助城市应对雨势相对平缓但持续时间长、累积降水量大、区域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风险较高等问题。
预警之后,我们该为暴雨做哪些准备
天气预报时有错误,但当风险来临时,最重要的事情在于,保证大众能及时、准确地理解预警包含的内容。
2012年7月21日当天,市气象台连发五个预警,暴雨级别最高上升到橙色,截至22日2时,全市平均降雨量164毫米,城区平均降雨量212毫米。在此之前,北京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总工程师刘洪伟通过中央电视台介绍当地应对暴雨采取的措施时,讲了“三个非常到位”:预报非常到位、预警非常到位、预案非常到位!
事实上预警并未到位。在2012年7月21日暴雨级别一路上调的时候,《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曾随机采访了几位外出的北京市民,他们纷纷表示自己不知情,否则也不会出门,仅有2人表示从当天的报纸上有所知悉,但仍不知道不同颜色的预警各是何意思。当时北京实行以颜色分级的暴雨预警起码已经8年,而距离建立北京市突发性灾害天气预警系统已经8年。当日,北京市区内交通瘫痪,至少79人因溺水、触电和房屋倒塌等原因身亡。
北京市政府为信息公开而饱受质疑。“预警若没能让市民获知,就不能算是成功的预警,”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所研究员陈元龙说。
以香港为例,暴雨有黄、红、黑三色警告,一旦天文台发布警告,商场、港口、车站等人流密集地点都会有相关告示,而且天文台网站上会有简明的应对指南,保证市民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信号的发布,并熟知不同预警信号下的应对策略。

港铁挂出预警信(图源:东网)
当时,媒体质问政府,为何不能通过短信发布暴雨预警,然而北京市气象局和运营商之间互相甩锅,北京市专业气象台台长丁说,其手机平台业务在有效时间内随机发送了100多万人次的预警信息,“这是目前技术水平所能做到的程度”,而某大型国有电信运营商内部人士则明确地回应财新记者,“全网发送预警信息不存在技术障碍,多种手段可实现全网短信发送。”
“全网短信预警非不能,而是不为,”财新在报道里总结。
2012年以后,虽然人们每年都会问“721是否会再现”,但惨剧再未重现,哪怕是最严重的2016年,在北京西站等立交桥仍然出现积水,也再没有过人员伤亡。背后的原因是多重的,例如海绵城市的建设、城市排水管道的完善——但警告市民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2012年7月25日,北京市气象台再次发布暴雨蓝色预警,并通过短信发送给民众,部分企事业单位提前下班,721交通瘫痪的场景并未重现。
2013年7月,北京市民会在每一次强降雨和暴雨前收到预警;到2014年,市政府修订了《北京市防汛应急预案》,其中写明“预警信息还将通过微博、微信、短信等渠道直接发送到市民的手机上”。
而城市的防汛措施也在升级:2014年7月16日,首都之窗网站公布《北京市防汛应急预案(2014年修订)》,市气象部门发布暴雨红色预警时,本市中小学、幼儿园将停课,企事业单位可根据情况调整工作时间;从2016年开始,北京发布黄色暴雨预警时,景区会发布临时关闭的通告。
这些措施使得暴雨预警成为真正的“大件事”。“大自然面前,再充分准备也不为过。”美国纽约市长在应对飓风“艾琳”的过程中警告人们,毕竟相比一觉醒来看到北京成为北海,虚惊一场才是更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