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蒙古灭大理;后果: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汗位。
文/全历史 空灵画师
前因
蒙古灭大理:1253年,蒙古大汗蒙哥派忽必烈进攻大理。1254年,大理城破,大理国灭亡,云贵高原落入蒙古帝国手中。
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亲率大军南下攻宋。蒙军兵分三路,打算对南宋进行合围:一路由大汗蒙哥亲自率领,进攻四川,兵临合州钓鱼城(今重庆合川);另一路由蒙哥之弟、总领汉地事务的忽必烈率领,进攻鄂州(今武汉);还有一路绕路西南,从云南攻入南宋。蒙哥在战斗中被炮石所伤去世,蒙军退兵。

钓鱼城四面环水(此图上南下北)
此时的蒙古大军,经过三次西征,征服了几乎整个亚洲大陆。携此常胜大军南下的蒙哥汗,志在灭宋。大军进入四川后,所向披靡,很快就占据大片土地。南宋各城守将望风而降,连抵抗的勇气都没有。
1259年初,蒙军进入合州境内,兵临钓鱼城。钓鱼城地势十分险要,建筑在悬崖峭壁之上。城下南、北、西三面环水,可以经过水路通达四川各地,并联系首都临安。城内则有水源和田地,四周也有大片良田,可以长期坚守。
合州知州王坚,是一位久经沙场的将领,曾经多次打败过蒙军。来到合州任职之后,将治所移到钓鱼城,又加固城防,迁入大量人口,积累物资,把钓鱼城打造成军事重镇。面对气势汹汹的蒙军,王坚决心抵抗到底。面对蒙哥汗派来劝降的使者,王坚二话不说,将其斩首示众。

蒙哥汗得知王坚不降,决定攻城。首先蒙军出兵钓鱼城四周,切断南宋的增援,使钓鱼城只能孤军奋战。接着各路蒙军开始四面强攻。王坚亲自上阵,指挥南宋守军利用险要的地形,坚守城墙,使蒙军久攻不克。蒙军有一次已经登上了城墙,王坚见形势危急,身先士卒带领宋军反击,又将蒙军赶下城墙。
有的蒙军将领觉得强攻不下浪费时间,不如放过钓鱼城,顺长江东下,和忽必烈合兵灭宋。但是蒙军众将不服输,偏要攻下钓鱼城才罢休。蒙哥汗也决定继续攻城。结果蒙军耗费5个月时间,却依然不能撼动钓鱼城。城里的南宋军民写信给蒙军,说你们即使再攻10年,也攻不下钓鱼城!还附赠两条大鱼和一百多张烙饼,告诉蒙军我们根本不缺粮食,围得再紧也没用!
此时已经入夏,南方天气湿热,蒙军将士难以忍受;再加上瘟疫流行,蒙军十分疲惫,难以支持。南宋援军不断沿水路驰援,使蒙军不得不多次分兵阻挡;王坚又经常带兵出城夜袭,让蒙军日夜不安,士气越来越低落。
蒙哥汗已经失去了耐心,让手下筑起土山,窥探城内虚实,然后亲临城下指挥攻城。就在这总攻的时刻,蒙哥却突然去世了。关于蒙哥的死,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他被南宋守军的箭矢或石块击伤,伤重不治去世;另一种是他患病去世。

蒙哥汗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人,导致钓鱼城下的蒙军人心不稳,只得撤退。王坚因为坚守钓鱼城的大功,被封为宁远军节度使。
蒙哥死后,大汗的位置不能空着,使者找到忽必烈,要他尽快北归继承汗位。忽必烈这时正在率军围攻鄂州,从云南进攻的蒙军,也已经北上与忽必烈会和。所以忽必烈不愿无功而返,想攻下鄂州之后再回去。结果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准备争夺汗位,并且得到了一部分大臣的支持。忽必烈不得不尽快北返。
忽必烈并没有仓促退兵,而是声称要留下一部分兵力继续围攻鄂州,然后亲率主力进攻临安。结果南宋的丞相贾似道吓坏了,赶紧主动割地赔款求和。忽必烈这才率军北返。
钓鱼城军民的坚决抵抗,使蒙哥汗殒命城下,将蒙古灭宋的图谋化为泡影。忽必烈北上后,于1260年成功击败阿里不哥势力,继承大汗之位。又过了十多年,再次大规模南下的蒙军总算灭掉了南宋。
后果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汗位:1259年蒙哥去世后,忽必烈与弟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忽必烈胜出,继位成为蒙古大汗。
结论:南宋军民在钓鱼城的坚守,使蒙哥汗暴毙,蒙古帝国陷入争夺汗位的内战,令南宋政权又延续了二十年。蒙哥的死还导致旭烈兀的西征终止,以支持忽必烈为条件,建立伊儿汗国。忽必烈即位后,推行汉化政策,使后来蒙古对南宋的征服少了许多血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