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英国内战;后果:查理二世复辟。
作者:敬敬 / 编辑:陆伯让
前因:英国内战
1642年,英国内战爆发,查理一世被议会军打败,被推上断头台,英国的君主体制暂时结束。
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后,议会宣布成立共和国,奥利弗·克伦威尔被拥立为“护国公”,并凭借军事力量在英国建立起军事独裁统治。
克伦威尔统治期间可谓是威风凛凛,脚踩“四兰”。
哪“四兰”呢?
治英格兰,打苏格兰,干爱尔兰,刚荷兰,带领英国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
在英格兰境内,首先要铲除那些随时准备复辟的王党分子;而苏格兰在内战后期本就与英格兰军队“反目成仇”,克伦威尔以铁腕迅速平息了苏格兰的起义。
爱尔兰也不是“省油的灯”,爱尔兰人民信奉天主教,英国改信新教后,两个民族积怨累累,现在它与苏格兰一道反对克伦威尔,拥立查理二世(查理一世之子)为新国王。
克伦威尔对抵抗的城市进行“大屠杀”,没收大量土地,分配给了征战的英国士兵。至此,爱尔兰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
为了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海洋贸易,克伦威尔凭借一支强大的海军,重击了当时的海洋霸主荷兰。

克伦威尔在查理一世的棺材前
克伦威尔不仅残酷镇压反叛分子,对国内议会也毫不客气。
查理一世被处死后,君主制被废除,上议院被撤销,下议院的议员寥寥无几,被称为“残缺议会”。
克伦威尔虽然凭借军队实施着独裁统治,但人们早已习惯议会的存在,新兴的共和国也需要议会。
1656年,为了开征税收筹措军费,克伦威尔重新召开议会。
此时议员们抓住机会提出了一个议案,希望克伦威尔建立一个世袭王朝,再在议会中设立一个“另一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上议院,议会希望借此约束克伦威尔的权力,这是以前对付国王的常规操作。
然而,其他高级军官的反对,欧洲信奉贵族血统,影响极深,平民出身的克伦威尔站在王位一步之遥的地方,就是没上去,而是给自己发明了一个新身份:护国主。
虽然克伦威尔现在是英格兰的老大,但是并不是国王。
他把自己的亲信任命到“另一院”中,于是,后来只要一召开议会,两个院就争吵不已。大怒之下,1653年,克伦威尔派士兵驱逐了议会,这是英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军事政变。
驱逐议会后,克伦威尔将全国分为11个区,每个区派遣一名行政长官实行军事管理,护国公这个职位也变成世袭,现在的英国可以说是军队一手遮天。
事情发展到这里,克伦威尔的护国公统治也算是走了下坡路。

无论是脚踩“四兰”的克伦威尔,还是打折扣捍卫人民“自由”的议会,英国人民都不买账。
议会里当然有坚守共和国理想的人,但也不乏守着官职混日子的人。
国王查理一世在位时,人民感觉是国王损害了“自由”,因此与议会站在一边,但国王被处死后克伦威尔却开启了独裁统治,议会没有履行承诺人民的“自由”。
克伦威尔在统治期间强调清教传统,禁止奢侈享乐,提倡克制勤俭。
人民对克伦威尔的统治和议会的高压统治感到厌倦和不满,甚至开始怀念起国王时代,被处死的查理一世都升级成了人民心中的“烈士”。
最终,护国公体制分崩离析。
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他32岁的儿子理查继位,可是他并不像他父亲那样在内战中立下奇功,在树立了威望,自然更无力掌控军队,无法维系军事独裁统治。
查理二世在议会的拥立下复辟了斯图亚特王朝。

查理二世一改克伦威尔的禁欲主张,被称为欢乐王。
克伦威尔死后还被鞭尸,枭首示众。
他的头颅被挂在旗杆上,当晚随伦敦大暴雨刮下掉落,被一位士兵捡走藏匿后,被辗转买卖,此后他的头颅被当成古董四处拍卖。
死去300年后,他的头颅才被葬在剑桥大学。
后果:查理二世复辟
1660年,在议会和人民的支持下查理二世复辟了斯图亚特王朝,重建英国君主制。
结论:克伦威尔开启了护国公时期,但是他的军事独裁统治与建立共和国的尝试终告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