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恨交织: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前因:克伦威尔任护国公;后果:1688年光荣革命。

作者:敬敬 / 编辑:陆伯让

前因克伦威尔护国公

1653年,克伦威尔带兵强行解散议会,自任“护国公”,实行军事独裁统治。

1660年,议会和贵族的拥护查理二世回到伦敦,克伦威尔的儿子无力抵抗,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结束了之前的护国公时期。

克伦威尔在任时期实行了军事独裁统治,议会建立共和制的愿望算是破灭了。

于是,议会转而支持国王,但国王和议会在争夺最高权力上仍矛盾重重。议会似乎成为了历史舞台上的女主角,无论是国王查理二世还是其继任者詹姆斯二世,都与议会上演了一场又一场的“爱恨情仇”。

先说说第一位男主角,查理二世。

当初,他还被流放在荷兰,听闻英格兰的风声,他当下就发表了宣言,表示如果自己复位,将赦免所有在革命中反对国王的人,恢复王党派的土地,保障宗教自由等等。

1660年5月,在议会和贵族的迎接下,查理二世回到了伦敦。

查理二世与凯瑟琳王后

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出来迎接的人其实就有以前反对国王的那批议会成员。

要说查理二世是被议会邀请回来的,这国王还是不是国家最有权力的人呢?

这个问题没人能回答,但是只要一遇到“听谁的”这种问题,国王和议会就会闹起矛盾来。

尤其是在宗教问题上,到底“听谁的”?

议会一直奉行坚守国教,反对天主教的原则。

但查理二世偷偷与法国结盟,承诺以后条件允许了,会公开宣称自己是天主教徒。实际上查理二世就是想借助法国的帮助,帮自己摆脱议会的控制。

为了恢复天主教活动,查理二世还发表了信仰自由的宣言。

但议会拿出“杀手锏”:只要你撤回宣言,我就给你拨军费,查理二世妥协了。

但议会并没有善罢甘休,加紧提出新的法案,规定只有国教徒才能担任公职。

总之双方针锋相对,就像热恋情侣,彼此依赖,但吵起架来又都不管不顾。

查理二世还算温和的,正儿八经要闹分手的是我们的第二位男主角——詹姆斯二世

查理二世去世时,尽管有18个子女,却都是不合法的私生子,他的弟弟詹姆斯二世继位。

詹姆斯二世年轻时画像

查理二世在位期间为了顺应民意,长期信奉英国国教,临死前才皈依了天主教。

但詹姆斯二世毫不避讳的公开支持天主教,不但任命天主教徒担任重要官员,还支持天主教恢复各种宗教活动,甚至连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里的国教徒都受到了排挤。

可能有的听众朋友听到这里,已经被英国国教、新教、非国教这些字眼绕晕了。

实际上新教里面包括英国国教徒和非国教徒,这两虽然窝里斗,但是会一致对付天主教。

詹姆斯二世支持天主教,就是跟国教、非国教都为敌。

就算他颁布了《信仰自由宣言》,但国教徒、非国教徒都在想:就算我们自己打架,也绝不能让天主教获得合法的地位。

因此,詹姆斯二世算是惹毛了所有新教阵营的教徒。

詹姆士心想“软的不吃只能来硬的”了,在1688年发布了第二份《信仰自由宣言》,强迫所有的国教教堂连续两个星期不停的宣读这份宣言。

那主教们肯定不乐意了,便联名上书希望国王收回成命,结果却被逮捕了,这场“七主教案”把国王和议会之间的矛盾上升到极点。

眼看主教们被抓了,全国教徒的愤怒可想而知。在公众压力下,七位主教在庭审后被无罪释放,全国各地都开展了庆祝活动。

斯图亚特王朝的徽章

眼看詹姆斯二世恢复天主教的热情被泼了冷水,议会也就没有步步紧逼,只寄希望于詹姆斯二世过世后,可以把王位传给他的两个新教徒女儿。

但是这并没有彻底解决国王和议会之间的矛盾,而且詹姆斯二世后来生了一个儿子,让议会的如意算盘打错了,国王和议会几个世纪“爱恨情仇”即将迎来新剧情。

后果:1688年光荣革命

为了推翻詹姆斯二世的专制统治,英国议会邀请了玛丽二世和威廉三世,发动了一场“没有流血”的政变,史称“光荣革命”。

结论: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本身就带来一个问题,国家最高权力到底属于国王还是议会?国王和议会之间的矛盾不断酝酿,为之后光荣革命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阅读数 6.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