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1、1233年,蒙古灭金,占领汴京;后果:蒙哥夺权:太子阔出死于攻宋途中,窝阔台传位于阔出之子,引发一系列王位争夺事件。
文/全历史 一口
前因:
1、1233年,蒙古灭金,占领汴京
2、端平入洛: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南宋在联合蒙古灭金国后,出兵收复位于河南的原北宋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和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三京,未遂,引爆蒙宋战争。
公元1235年至1241年,蒙古汗国大军数次奉大汗窝阔台之命南下,进攻南宋蜀、荆襄、江淮等地,史称“窝阔台攻宋”或“第一次蒙宋战争”。
公元1236年十月,南宋荆襄地区守将孟珙(gǒng)在蕲州(近湖北蕲春)接到临安发来的急令,宋理宗命他急速赶往江陵,驰援战事。
孟珙的族谱
此时,孟珙也刚赶到蕲州不久。
数天前,他在驻地黄州接到前线战报:蒙古军连破襄阳、荆门等地,正在大将塔察儿率领下,集中兵力猛攻蕲(qí)州。
蕲州乃荆襄门户,蕲州一破,黄州等地危在旦夕。孟珙二话不说,整军出发。
另一边,蒙军大将塔察儿在蕲州收到线报:孟珙正率军赶来。
听到孟珙的名字,塔察儿心生疑虑。如果南宋将领之中还有谁能让蒙军忌惮的,孟珙绝对排在榜首。
孟珙,宋宁宗年间左武卫将军孟宗政之子,少年从军,智勇兼备、屡立战功。
绍定六年(1233年),金国恒山公武仙率部攻宋,为孟珙大败,金人由陕入川、以避蒙军锋芒的计划破产。
次年,蒙军南下灭金,元帅塔察儿围攻蔡州受阻,孟珙受命领兵驰援,率先攻入蔡州南城,又开门迎塔察儿军入城。蔡州之战,塔察儿与孟珙惺惺相惜,结成兄弟;蒙宋也因抗金结为盟友。
可惜随着金国灭亡,蒙宋之盟也很快走到尽头。
1235年,蒙古大汗窝阔台以南宋背盟、出兵河南为由,遣两路大军南下攻宋。东路军以其第三子阔出为主帅,攻打荆襄、江淮地区;西路军由其次子阔端率领攻取川蜀。
如今塔察儿正在阔出账下,主攻荆襄。
塔察儿着实不愿与孟珙战场相见,兄弟之情还在其次,更要紧的是他太清楚孟珙的能力了,与这样一个难缠的对手相持,性价比太低。
塔察儿一番盘算,把目光转至相去不远的另一座城市——江陵。
结果孟珙未到蕲州,塔察儿已撤围而去,转战江陵。
宋理宗在临安听到蒙军转攻江陵,一颗心提到嗓子眼。此时的江陵重要到什么程度?
襄阳失陷后,京湖制置司便移治此处。蒙古军如果攻占这里,既可以西攻川蜀,又可以沿江东进,还可以南下湖湘,后果不堪设想。在这种十万火急的情形下,理宗召开紧急会议,朝臣一致认为“论将才,孟珙称第二,无人可称第一”。

蒙军行军路线图
就这样,孟珙再次二话不说,出兵江陵。
江陵一战,塔察儿终究还是遭遇了他最不愿意面对的孟珙。
孟珙深知力量悬殊,不能硬干,一到江陵,先下令集中力量封锁江面。接着他又施展疑兵之计,白天以少数人马不断变换旗帜和军服颜色,到阵前诱敌;入夜则虚张火把,沿江排开数十里,做出大军来援的样子。蒙军不知虚实,惊慌不已,遂拔营后撤。
孟珙趁势出击,连破蒙军二十四座营寨,解救被俘百姓两万多人,并将蒙军渡江器具一并焚毁,塔察儿无奈北归。
江陵之围一解,蒙军在荆襄战区优势尽失,东西两路首尾配合的计划也彻底失败。
不久,东路军主帅阔出在营中重病不治而亡。西路军阔端此时本已攻破成都,闻讯后只得抢掠一番,撤军北归。
此后数年,蒙军又数次南下,进攻长江一线。无奈在荆襄、江淮战区,数战不胜。西军反复入蜀,却因得不到东路军配合,孤军深入,无法久留,次次劫掠而归。
1239年起,孟珙统领川蜀、京湖两大战场,以一人之力统御南宋三分之二战线上的战事,在蒙宋战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241年十一月,蒙古窝阔台大汗漠北行营大帐中病逝,南下的蒙军闻讯撤退北归。随着窝阔台的逝世,第一次蒙宋战争也落下帷幕。
后果:
蒙哥夺权:太子阔出死于攻宋途中,窝阔台传位于阔出之子,引发一系列王位争夺事件;
结论:蒙军第一次攻宋,虽然功败垂成,但对江淮、四川、荆襄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破坏,导致南宋国力更加衰弱;蒙古则通过对南宋的抢掠,获得了足够的财富以支持向西对伏尔加河流域诸国的征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