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和反省:贝多芬的晚期创作
即使双耳失去知觉,他却仍在坚持不懈地为这个世界留下讴歌理想的声音,他将自己对信仰的热忱融入这些作品中,源源不断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听众。

1815年,欧洲迎来了封建王朝的复辟,而贝多芬也走向了自己的晚期创作时期。基于这样复杂的政治背景,贝多芬依旧遵循心中对自由平等博爱的信仰,并将自己的作品深深沉浸在对理想的遐想与思考中。

晚年的贝多芬耳朵已然听不见任何声音,他从喧嚣的外部世界隐退,只能通过笔谈与人交流,性格也变得喜怒无常和多疑。但是肉体的折磨和个人生活的不幸并没有使他的创作力衰退,反而多了些沉思性和抽象性的表达。

1823年的贝多芬

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有: 《第九交响曲》《迪亚贝利变奏曲》《D大调庄严弥撒曲》晚期弦乐四重奏(作品127, 130-132, 135)和最后五首钢琴奏鸣曲(作品101, 106, 109-111)。

在贝多芬的这些晚期作品中,音乐更加注重内心世界的表达,更强调个人的自我表现,使作品出现了明显的浪漫主义倾向

他的主题和动机的潜力得到了极限的发挥:巴洛克时期的赋格曲和卡农在他的笔下复活得熠熠生辉;即兴的、宣叙调式和华彩式的段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并创新了古典乐章的曲式。

A大调钢琴奏鸣曲,Op. 101

演奏者: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

在沉思与表达的过程中,贝多芬在他的晚期创作中逐渐探索出浪漫主义的抒情方式。如德国音乐评论家.霍夫曼就曾说过: “贝多芬启动了畏惧、敬畏、恐怖、痛苦的杠杆,唤醒了无限的渴望,而无限的渴望正是浪漫主义的精髓。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就这样因为疾病而辞世了。三天后,他的葬礼在维也纳举行,一万多人一同哀悼着,为他、为音乐、为时代默默哀悼着。

《贝多芬的葬礼》

F.X. 斯德伯 绘

如果总结一下贝多芬在晚期创作的作品,那应该要说,这些作品某种程度上算是成就了他在后世音乐史中的地位。即使双耳失去知觉,他却仍在坚持不懈地为这个世界留下讴歌理想的声音,他将自己对信仰的热忱融入这些作品中,源源不断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听众。

阅读数 1.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