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歌剧之父:纵横两国的亨德尔
前因:宗教改革;后果:海顿创作《创世纪》。

作者:张绘宇 / 编辑:陆伯让

前因:宗教改革

16世纪开始的宗教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音乐形式更加多元,清歌剧就是其中一种侍奉宗教的音乐形式。

弥赛亚, HWV 56
00:00 04:49

1742年,亨德尔创作的著名清歌剧《弥赛亚》首次演出,是英国古典音乐极具代表的作品,我们经常听见的“哈利路亚”的哼唱,就是这剧中的歌曲。

自从17世纪以来,宗教改革让人们渐渐脱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盛行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原义为变形的珍珠,后引申为华丽复杂之意,就是从宗教的严肃含蓄转向世俗的热烈繁华。在音乐方面,亨德尔就是英国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人物。

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和绘画

亨德尔出生在萨克森,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诸侯国,他少时成名,是很受欢迎的作曲家,有“清歌剧之父”的美誉。

那亨德尔的清歌剧怎么成了英国音乐的代表呢?

这得从亨德尔为什么会变成英国人说起了。

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的汉诺威选帝侯乔治很喜欢他,邀请他担任宫廷乐长,老宫廷乐长和他也是熟人,欣然让位,于是1710年亨德尔成了汉诺威宫廷乐长。

任职头两年,他去英国转了两圈。

这时英国流行意大利歌剧,这正是亨德尔的强项。他的作品受到英国人的欢迎,还征服了安妮女王

亨德尔乐不思蜀,在英国混得风生水起,有自己的剧团,作品得到了各路权贵的喜爱。

谁知道不出三年,安妮女王去世,没有子嗣,于是议会去了神圣罗马帝国,邀请女王的亲戚回来当国王,正是汉诺威选帝侯乔治。

两人在英国尴尬地重逢了。

乔治对亨德尔非常不满,他的宫廷乐长请假后就不回来,还摇身一变成了英国人。

为了扭转这种尴尬局面,亨德尔为新国王创作了三十部作品。

他还坐着小船演奏一支叫《水上音乐》的曲子,在国王的船旁边跟着。好在乔治一世是一位懂音乐且宽容的国王,后来原谅了这位才华横溢的老乡。

亨德尔从此踏踏实实留在英国,成了英国音乐的代言人。

安妮女王(右)独子威廉去世,乔治一世(左)继位

可是接下来的五年间,亨德尔的歌剧团接连遭受打击。

1715年9月,有一群人发动叛乱,汉诺威王朝的统治受到挑战。

我们说过光荣革命时,老国王詹姆斯二世带儿子逃走,现在,安妮女王去世,英国议会却选了乔治一世这个外国人,他的英语都不会说。

于是詹姆斯党发起暴动,想要复辟。乱局中,大批剧院关门,亨德尔的剧院也没了。

好在有贵族们的帮助,亨德尔又因为炒股赚了一笔,于是1719年,亨德尔创办了皇家音乐学院。

有趣的是,亨德尔因为提前卖出了股票,避开了第二年的南海泡沫事件,连牛顿都在这次股票大跌中损失了2万英镑。

而支持亨德尔的贵族们损失惨重,加上剧团经营不善,于1732年破产。

亨德尔是个有头脑的人,他分析了当时的局面。

之前的歌剧需要高薪聘请歌唱家、演奏家,清歌剧有自己的优势。

清歌剧以圣经故事为蓝本、用英语演唱,不需要很多人和繁复的场景。而且,南海事件打击了很多贵族观众,而清歌剧比意大利歌剧更适合普通市民口味,能增加观众。

创办第三个剧团时,亨德尔把主要精力转向了清唱剧。

亨德尔一生未婚,生活富足

亨德尔的三十部清歌剧,大部分是后期创作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1741 年创作的清歌剧《弥赛亚》。

当时,好友詹宁斯送来写好的故事脚本,讲述耶稣的一生,亨德尔在阅读过程中时常掩面痛哭,说自己看到了圣迹。

最后,亨德尔仅用两三周时间创作出《弥赛亚》的音乐,甚至还颇有兴致地参与了歌词创作。

1742年4月13日,《弥赛亚》在爱尔兰总督的邀请下,在都柏林第一次与观众见面,取得成功,之后来到伦敦,依然座无虚席,广受好评。

海顿偶然间在英国听到《弥赛亚》之后,深受感动,创作出举世闻名的音乐剧《创世纪》。

莫扎特改编《弥赛亚》后,这曲子更加宏大,今天,每次演奏大约有460种乐器。

亨德尔是当时的音乐巨人,巴赫和他是同龄人,视他为偶像,一直希望见一面,始终没有成功。

而百年后,另一位音乐巨人贝多芬去世时,房间里就放着亨德尔作品全集。

从左至右为:莫扎特、海顿、巴赫、贝多芬

后果海顿创作《创世纪

1798年,海顿在亨德尔《弥赛亚》影响下创作出《创世纪》

结论:亨德尔发展了清歌剧这一艺术形式,他的音乐彰显了巴洛克时期的精神,让英国音乐焕发光彩,其作品的影响延续至今。

阅读数 3.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