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邦创作的圆舞曲别树一帜,人们称之为“音乐会圆舞曲”。
圆舞曲,又称华尔兹,主要起源于奥地利农村的一种三拍子的民间舞蹈,优雅而欢快,17、18世纪圆舞曲在维也纳宫廷中流行。19世纪斯特劳斯家族创作了维也纳圆舞曲,自此圆舞曲风靡欧洲,成为社交性舞曲。
圆舞曲也经过韦伯、肖邦等音乐家的发扬,被广泛的应用于歌剧等形式中,如《茶花女》、舞剧《天鹅湖》、交响乐《幻想交响曲》,成为音乐家们最喜爱的体裁之一。

舞剧《天鹅湖》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20首圆舞曲,收入圆舞曲集中的有17首,创作时间在1829~1848年。它不同于作为舞会伴奏用的维也纳社交性圆舞曲,而是一种作为单纯的器乐表演形式的钢琴小品。肖邦写的圆舞曲把技术与诗意结合在一起,简短而富有音乐性,风格高雅。
肖邦圆舞曲的音乐性质可分为“华丽的”和“抒情的”两种。华丽型圆舞曲气氛热烈活跃,音色明亮,速度较快;抒情型圆舞曲旋律线条柔美流畅,速度平稳,表现一种内在含蓄的情感。

华丽型圆舞曲以《降E大调华丽圆舞曲》(Op.18)为代表,此曲具有节日舞曲的热烈气氛和音乐会曲的性质,是肖邦最优秀的技巧性圆舞曲。舒曼曾说这首圆舞曲是肖邦“身心都在跳动的圆舞曲”。
肖邦的抒情类圆舞曲,都是篇幅不大的钢琴音诗。肖邦抒情圆舞曲虽受沙龙情调音乐影响,但却不像当时其它沙龙情调的音乐那样无病呻吟,而是同他其它体裁的抒情性作品一样,以其情感充实、思想丰富的特点独树一帜。
《A小调圆舞曲》(Op.34)是抒情型圆舞曲中的杰出代表。此曲创作于1831年,是肖邦生活在异国的第一年,他在怀念祖国的情绪触动下写成的。据肖邦的学生冷茨说,肖邦自称这首圆舞曲为“忧郁的圆舞曲”。
曲中两次出现玛祖卡片断,作者的思绪飞回到了波兰,闻到了祖国泥土的气息。玛祖卡是波兰民族的象征,肖邦以创作玛祖卡寄托对祖国的思念,这种创作在肖邦其它的圆舞曲里也屡见不鲜。
肖邦的两类圆舞曲都突破了圆舞曲自身的节律,而将波兰民间音乐的节律植入其中,赋予了圆舞曲以浓郁的民族色彩。从肖邦创作的圆舞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它们所蕴含的作曲家的丰富情感与生活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