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寇准的妥协
前因:宋真宗御驾亲征;后果:宋真宗封禅。

文/全历史 Spencerrr

前因

宋真宗御驾亲征:公元1004年,宋真宗赵恒在宰相寇准等大臣的反复劝说下,北上亲征,在澶州给了辽军有力的反击。

公元1005年一月,宋、辽在澶州(今河南濮阳)订立和约,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战争中的最后一次作战——澶渊之战。宋以每年三十万岁币送给辽国换和平。宋真宗赵恒称辽圣宗耶律隆绪为弟、称萧太后萧绰为叔母,宋辽互约为兄弟之国。

澶渊之盟示意

澶渊之战开始于1004年九月,辽圣宗及太后亲率大军南下,一路攻城拔寨,兵临澶州城下。宋军前线告急,宋廷上下惊慌一片。在宰相寇准的反复劝说下,畏战胆小的宋真宗御驾亲征,宋辽双方隔河对峙。

宋真宗到达澶州北城后,宋军气势大增,士气高涨。又有寇准与宋朝大将高琼在战地指挥作战,集中在澶州附近的宋朝军民甚至多达几十万人,远超出了辽国的二十万大军。

而即便辽军骁勇,但孤军深入中原腹地已经很长时间了,因攻击线过长已经出现了粮草难以为继的问题。因此,原本处在不利地位的宋军竟然扭转了将败的局势。

辽国孤军深入,本就犯了兵家大忌。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澶州之战的时间地图

辽国主将萧挞凛又因为过于轻敌,被宋军先进的床子弩射中额头,坠马身亡。顿时辽军士气受挫,辽国军心大乱。萧太后听闻萧挞凛战死,痛哭不已。

于是,前进受阻、背后城镇又有宋军坚守不能后退的辽军进退失据,就想主动跟宋朝议和。其实,宋真宗惧怕辽国大军,在亲征出发之前就背着寇准派出了使臣曹利用与辽议和。用一纸和约可以止战息兵,宋辽两国都认为可以谈谈了,只有宋宰相寇准不同意。

寇准认为,只有让辽国惧怕,使他们彻底降服,才能保证以后不再有战事。他要求让辽国称臣,并归还幽、蓟土地,否则就决一死战。但宋真宗与朝中的议和派都选择无视当下有利的形势,只希望辽军尽快撤走。议和派甚至向宋真宗进言,说寇准主战是拥兵自重,要图谋宋朝皇位。寇准势单力薄,只好被迫接受议和。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澶渊之盟的时间地图

议和开始后,宋辽双方在宋朝每年给辽国的银绢数量上无法达到一致。曹利用向真宗请示该如何与辽国谈判,宋真宗说,如果辽国能退兵,给他们一百万我也能接受。曹利用接旨后退出真宗的行宫,却被等候在门外的寇准拦住了。

寇准警告曹利用说,即便是有圣上的旨意,但是如果你去与辽国交涉时,答应了给他们三十万以上的银绢,回来我一定杀了你!最终,宋辽双方以三十万银绢签订了合约。

澶渊之盟签订后,宋真宗问曹利用:每年给辽国多少呢?曹利用伸出了三个手指,真宗大惊失色,脱口而出说,三百万也太多了!但转念一想,真宗认为能以此换来和平,也还算值得,又说,三百万就三百万吧。最后弄明白只用给三十万,真宗大喜过望,重赏了曹利用,还写诗与群臣唱和来庆祝。

澶渊之盟的签订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

后果

宋真宗封禅:宋真宗害怕战争,又好大喜功,澶渊之盟签订后,为挽回自己的脸面,1008年于泰山封禅。

结论:

澶渊之盟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但也间接导致宋辽双方兵备松弛,皆为后来女真建立的金国击败。辽国残余势力只得西迁,在西域建立西辽苟延残喘。宋朝也失去淮河以北大量土地,被迫向金国称臣。

阅读数 4.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