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特烈二世:中世纪的恺撒
他拿回了圣城,却被逐出教门;他酷爱科学,却被视为怪咖。

文/全历史 哥布林

1250年12月13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于西西里岛逝世。

腓特烈二世是当时欧洲最强大,同时也最“另类”的皇帝。他既虔诚笃信,亲自领导了十字军东征,同时又因叛逆的个性以及对异教徒的善意,被屡次逐出教会。

他还是一位极富创造性的改革者,奠定了近代君主制度的基础,并为“文艺复兴”铺平了道路,在历史学家眼中无异于“中世纪的恺撒”(此处可a公元前100年7月12日的罗马)。

同时代的人对他褒贬不一,他既被称作“世界奇迹”,也被一些人视为“《启示录》里的野兽”。后世对他则赞赏有加,德国哲学家尼采(此处可a1882年5月8日的德国)甚至说他是“第一位欧洲人”。

腓特烈二世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位特别的皇帝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第一,他是与教会角力一辈子的教皇养子。

中世纪的欧洲,君主与教会之间的权力斗争时有发生。

此前,德意志的亨利四世就曾率军把教皇赶出罗马(此处可a1077年1月25日的卡诺莎);而“无地王”约翰(此处可a1166年12月24日的英国)则因斗争失败,被迫向教皇屈膝称臣。

性格倔强的腓特烈后来也步了前人的后尘,不过他和教会还有一层特殊关系:三岁时,他的父皇和母后相继去世,教皇英诺森三世(此处可a1198年2月22日的罗马)做了他的监护人。

然而,教皇其实根本没管过他。据说,他小时候经常离家出走,在社会上鬼混,甚至连衣食都成问题,不过他却从人间这所“学校”里学到了不少东西,早早就有了独立的人格。

成年后不久,他就和英诺森三世起了冲突。不过,他懂得韬光养晦,不仅做了让步,还承诺他绝不会兼领德意志和意大利南部的领土,以免对教皇国呈包围之势,因此,英诺森才为他举行了加冕礼

查看完整族谱

英诺森死后,继任者洪诺留年事已高,且性格偏软,野心勃勃的腓特烈终于有机会大展宏图。

他既答应教皇领导十字军东征,又以各种借口拖延行程,实际上是要先壮大自己。他不仅违背了他先前向英诺森许下的诺言,还大力在西西里推行改革,强化王权。

可不幸的是,洪诺留的继任者们却不好摆布,与腓特烈的矛盾日益激化,数次将他开除教籍,双方最终兵戎相见。

1229年,教皇趁腓特烈在外作战,派军攻打他的领地,他及时赶回才化解了危机。这场风波虽然很快平息,可几年后,双方战端再起,直到他去世都没分出胜负。

腓特烈二世与教皇派城邦激战

第二,他是受异教徒爱戴的“另类”十字军战士。

虽然腓特烈一拖再拖,避开了灾难般的第五次十字军东征,不过他毕竟以正统的基督教皇帝自居,也希望能扩大在中东的影响力。

1225年,他通过联姻成为了耶路撒冷国王(此处可a1099年7月22日的耶路撒冷),开始认真准备东征。巧的是,这时他却突然染上了瘟疫,只得再次推迟东征。这让教皇极其愤怒,以为他又在找借口,便再次开除了他的教籍。

腓特烈却不以为然,病愈后便按原计划到达中东,但当地领袖都因为他已被逐出教会,对他极为冷淡,这给他的出征蒙上了阴影。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后来竟兵不血刃地重新夺回了圣城耶路撒冷,做成了连“狮心王”(此处可a1189年7月6日的英格兰)都没做到的事。

原来,他趁穆斯林内乱之际,和苏丹进行谈判。他在谈判中施展了高超的外交辞令,先和苏丹大谈文艺和数学,拉近双方关系,又陈说利害,同时宣称自己对中东没有野心,只是想维护其基督徒的名声。

最终,谈判达成,他不仅让圣城重新回到了基督徒的怀抱,也为穆斯林带来了十年的和平,苏丹因而欣喜地称他是欧洲最好的君主。

腓特烈二世会见苏丹卡米尔

但是,鼓吹圣战的教会对他的“另类”处理并不买单,甚至指责他有通敌之嫌。其实,教会的怀疑也有道理,他确实和异教徒走得太近了。

他帝国的核心区域西西里岛,曾被穆斯林统治近两百年,早就是一个多民族交融的地方。他的亲信很多都是异教徒,他本人还非常钟情于东方的美女。

他也曾热心保护过犹太人。当时,德意志人诬告犹太人拐走基督徒的幼儿,杀人食肉。腓特烈没有受到流行的反犹主义干扰,而是做出了公正的裁决,使犹太人免于一场大屠杀。

正因为这些,异教徒对他爱戴有加,他死后还为他入殓,并在其寿衣上绣上了“朋友,宽宏大量的人”等字样。

第三,他是酷爱做实验的文艺复兴先驱。

腓特烈小时虽然贪玩,但嗜书如命。他的家庭教师又是个极为开明的人,引导他学习了很多有用的知识。他因而掌握了七门语言,还能吟诗作赋。

所以,出于个人兴趣,他在位后大力发展了文化事业,这在蒙昧的中世纪可绝非寻常之事,他也因此被认为是“文艺复兴”的先驱。

他创办了著名的那不勒斯大学,并积极赞助伊斯兰犹太的学者,使国内的学术研究蔚然成风,同时他的宫廷里还汇聚了一批诗人,其写作风格直接影响了大诗人但丁(此处可a1321年9月14日的拉维纳)。

另外,腓特烈也不甘于只做文化的推动者,他还亲自投身于科学研究,他对科学研究的兴趣甚至超过了中国清朝康熙皇帝(此处可a公元1719年4月1日的北京)。

他虽然对亚里士多德(此处可a公元前322年3月7日的马其顿)推崇备至,却秉持“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的原则,通过长年观察,证明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猎鹰的很多说法都站不住脚。

酷爱鸟类的腓特烈二世

他还做了许多有趣的实验:他尝试过人工孵化鸡蛋,在听说埃及的鸵鸟蛋能在阳光下自行孵化后,又把鸵鸟蛋和专家都运回国内,以亲自验证;他还用线将兀鹰的眼睛缝起来,以搞清它到底是靠视觉还是嗅觉寻找食物的。

不过,他过剩的好奇心也让他走火入魔,甚至做了一些极为残酷的人体实验。

有人说,他曾把人关在酒桶里以证明灵魂和肉体一起死亡;他还将一些婴儿置入无声的环境中养大,为的是看他们开口说话后,先讲哪国语言,但他们都不幸夭折了。

据传,腓特烈去世后,很多人仍坚信他只是在沉睡,有朝一日必会苏醒,重建他的帝国。事实上,帝国在他死后便陷入了危机,皇位空缺,诸侯混战,德意志也因此晚至19世纪才得以统一。(此处可a1871年1月18日的巴黎

最后,我们看到,腓特烈二世之所以能创造文化繁荣,也是因为受其资助的异教徒学者,为蒙昧的中世纪注入了新的活力,这验证了的交流促进步道理(详见规律2 - 交流促进步:民族间的可接近性与部门协作

历代评价

1. 腓特烈已成为欧洲最有权势的君主——他后来成了赫赫有名的腓特烈二世,世界的奇才——而且他一切都按自己的方式行事。

——西蒙·蒙蒂菲奥里《耶路撒冷三千年》

2. 正是这两个人,阿西西的圣方济各和皇帝腓特烈二世,虽然生活在中世纪,却开启了通往文艺复兴的大门。

——盐野七生

阅读数 7.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