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高丽国向忽必烈称臣;后果:忽必烈第二次远征日本。
文/全历史 Spencerrr
前因
高丽国向忽必烈称臣:公元1260年,忽必烈于在中原即位称帝,高丽元宗向其称臣,高丽国成为其东藩。
公元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远征日本。
他命凤州经略使忻都为征东都元帅,武将刘复亨以及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分别为左、右副帅,用九百艘小船将屯田军和女真军一万五千人运送过对马海峡,加上高丽军和水手,功绩超过三万人的大军向日本进军。

建立元朝后,忽必烈想模仿汉唐盛世君王的开放思想,急于宣威海外。忽必烈在中原即位称帝的同年,高丽元宗就向忽必烈称臣了。高丽臣服后,忽必烈企图让日本也遣使来朝,出兵远征前曾多次派使臣前往日本招降。
在公元1265年,忽必烈第一次派人去日本,命令高丽王派出国相李藏用陪元使者一同前往。李藏用考虑到日本如果抗命不来朝,元朝必定有征伐之举,到时候与日本为邻的高丽一定会受到严重的战争剥削。
因此,李藏用老是跟使者说,此去日本路途遥远,海上常有风暴,变着法地劝使者回家去。但是忽必烈要求必须去。最终高丽派遣起居舍人潘阜代替蒙古使臣到日本传书,被留在太宰府五个月。当时日本的镰仓幕府和日本朝廷决定忽视忽必烈的诏书,五个多月后把潘阜遣回去。这次出使没有给忽必烈带来任何收获。
公元1268年和1269年,忽必烈又接着派人去日本,但是都被日本拒绝了。当时的执权北条时宗认为书状无礼决定不投降,并立刻着手加强日本最靠近高丽的领土防御。同时,幕府还组织了大规模的宗教祈祷活动,试图以心理战来应对这场危机。
其实忽必烈早在公元1268年就想发动战争,但一直受到兵力和远东位置的约束而没有足够的准备。首先,朝鲜半岛当时没有足够的力量提供充足的财力、兵力支持,这使远征部队无法在高丽的国土上自给自足;其次,元军骑兵骁勇,但半岛上几乎寸草不生,元军无法发挥优势。
直到公元1270年,忽必烈下令在高丽设立屯田,下定决心解决攻击的问题,一定要远征日本。四年后,忽必烈又命令高丽召集工匠、民夫三万多人,当年就制造出了大大小小的战船共九百艘。

当年十月,元军从高丽合浦(今镇海湾马山浦附近)出发,用了三天成功登陆对马岛,全歼岛上驻守的日军,杀了日本武将宗助国。一周后,元军登陆壹岐岛,所到之处剽掠杀戮,全歼日军,立赤旗为标记。壹岐岛上日本守军左卫门尉平经高战死,壹岐国守护代平景隆自杀。
十一月,元军分二路在博多(今福冈县)击败守军,占领岸边松林,成功登陆。幕府聚集了九州诸国部队总数约1万人迎战,受到元军前后夹击,腹背受敌,日军死伤惨重,余部向防御工事太宰府水城撤退。
此时,元军副帅刘复亨中箭受伤,加上当时天色已晚,元军便停止追击。当晚,元军召开军议。多数将领认为虽然元军屡战屡胜,但是军士渐疲、补给不足,此时不宜再追求扩大战果,应保留有生力量。
于是,忻都下令撤退。撤退当晚,博多湾刮起了台风。元军战船受到严重打击,大多数都被击碎,仓促撤回。第一次远征日本以元军的撤退和日本的惨胜为结果,其中元军共损失一万余人,大多数死于撤退时的这场风暴。
后果
忽必烈第二次远征日本:公元1281年忽必烈受第一次远征日本失败的刺激,再次出征日本。
结论:
由于政治谈判失败,忽必烈发动了第一次远征日本的战争。这场战争中战术非常成功,多次利用合围击败大量日军,只是由于副帅受伤而使攻势减弱了。元军远征,在异国国土上,部队数量和补给能力都处在敌人之下的情况中,元帅忻都明智地选择退军,以免日后远征军全军覆没,丧师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