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第一次远征日本;后果:钟明亮起义。
文/全历史 Spencerrr
前因
第一次远征日本:公元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命凤州经略使忻都为征东都元帅远征日本,以失败告终。
公元1281年,忽必烈发动了第二次远征日本的战争。元军的这次远征决心更大,规模较第一次也更大。
自第一次远征日本失败后,忽必烈一直没有放弃征服日本的想法。

忽必烈像
先是公元1275年,忽必烈派遣礼部侍郎杜世忠出使日本。杜世忠等人刚一到日本,就被镰仓幕府抓到并处死了。但是忽必烈一直不知道这件事,只以为杜世忠还在日本斡旋。直到四年以后,有四个护送使臣的水手从日本逃回高丽,忽必烈才得知杜世忠被害死了。
经过多次政治交涉和武力远征都没能使日本归降,东征西讨后又建立元朝大业的忽必烈哪里受得了日本这样的羞辱,勃然大怒,因此决意再次远征。
当时高丽国王惧怕再次战争会拖累高丽国,多次与元朝谈判,反对进一步的远征计划,但是都无法说服忽必烈。
忽必烈的时间地图
忽必烈特设了一个征东行省(又称为日本行省),专门负责再举征日的事情,于公元1281年发兵两路,东路军负责作战,由凤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高丽军统率金方庆率领,从高丽出发;另由征东行省的中书右丞范文虎等人率江南军从庆元、定海(今浙江省宁波市)出发,在占领区负责屯田,生产米粮,给军队给养。
当年五月,东路军四万人乘战船出发,侵袭对马岛、壹岐岛后,进抵志贺岛登陆。这次的日本守军由于有了第一次元日战争中抗击蒙古的经验,早已在沿岸构筑了防御工事,并派精锐部队开进志贺岛,和元军激烈战斗。元军被击退,后撤到鹰岛进行防守。
日本对于元朝此次的远征早有抗击准备,这一点使得元军有些畏惧,在鹰岛驻留了一个月之久。到了六月,元军方面出现了重大变故——征日的总指挥、元军宿将阿剌罕突然病死了。
忽必烈立即命人接替,但路途遥远,新的总指挥根本不能及时到任。此外,远征的元军指挥集团内部也出现了分歧。江南军之首范文虎原来是南宋的降人,其他的将领看不上这样一个前朝旧将,导致范文虎没法协调进行部署。东路军内,指挥官洪茶丘和金方庆也互相看不上,两人意见常有分歧,东路军也陷入混乱。

海战示意
七月,范文虎率江南军再次出击,到达次能岛和志贺岛,并成功与东路军会师。元军会师后虽然士气大振,再次尝试登陆作战,但日军用石墙做掩护,竟然能不断地击退元军的进攻,蒙古军将领也有大量阵亡。
相持到八月,台风再次袭来。元军的战船互相靠得很近,因此被大风吹得互相撞击,船也撞毁了、军士也跌落水中,元军溺亡近一半的士兵。范文虎也跌入了海里,所幸被及时赶到的援军所救。最后,元军只好在鹰岛海滩上搭了临时基地安顿下来。
征东的指挥忻都和范文虎此时趁乱私自逃回国,弃军队于岛上。日军得知元军溃散,下令总攻,大部分元军被歼灭。至此,出征的十四万军队只有不到三万活着回国,忽必烈第二次远征失败。
后果
钟明亮起义:公元1287年冬,钟明亮在福建汀州率领南方汉人发动起义,反抗忽必烈再次为远征日本而剥削南方汉人。(这次起义把元朝初期的农民起义推向了高潮,导致了更多的南方汉人相继起义。)
结论:
忽必烈的两次远征日本都征讨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粮财,兴造海船、供办军需,元朝人民和高丽人民都深受其害。第二次远征日本后,江南多地发生了反抗元朝统治的起义斗争,阻止了忽必烈后来想第三次征日的计划,不得不放弃招降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