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修建艮岳:一场繁荣幻象
前因:宋徽宗继位;结果:方腊起义。

文/全历史 拓跋云

前因

宋徽宗赵佶本是一个爱好书画、花鸟鱼虫的王爷,机缘巧合下成为了皇帝。

1122年12月,宋徽宗最为重视的工程项目艮岳完工。它的建成,代表着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最高峰。

艮岳原名万寿山,本质来说,就是宋徽宗命人在京城汴梁东北方建一座供他观赏的园林。为了这个项目完工,时任宰相蔡京成立专门机构,花了整整5年的时间。艮岳中布置了从全国各地运来的奇珍异宝,其中以观赏石材最叹为观止。

艮岳为宋徽宗亲手设计之作

在艮岳的中心,有一块巨型太湖石,大约高15米。宋徽宗为这块石头起了个威武的名字叫“昭功敷庆神运石”。后来,宋徽宗觉得还不够,又给石头封了个侯——盘固侯。

宋徽宗之所以重视这块石头,就在于这块石头从太湖运到东京非常不容易。当时最大的船也无法运载这块石头,宋朝政府只好制造了更大的船。这项造船和运输任务由朱勔[miǎn] 负责,宋朝还专门成立了个运送机构,叫“花石纲”。因为这件事,朱勔后来与蔡京、宦官童贯一同被列为“北宋六贼”。

蔡京等人要求,在运输这块石头的过程中,沿途州府必须供应大量钱谷和民役。据史料记载,朱勔曾发动数千名纤夫在岸边拉纤,为了让石头通过,有些城墙被打开了缺口,有些运河上的桥梁被拆除。

京杭大运河是运送江南的奇花异石的重要通路

我们不能否认,这的确是一件劳民伤财,搞得怨声载道的工程。但宋徽宗建造艮岳,要求运送大石,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兴趣,他还有更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皇室的繁衍。

宋徽宗信道教,据说一位名叫刘混康的道士向宋徽宗表示,东京地势平缓,皇室的东北方形势稍下,阴气极盛,影响皇室的繁衍,解决的办法就是修建“艮岳”来抬高地势,宋徽宗对道士的提议表示肯定。

蔡京作为他的宰相,曾用“丰亨豫大”来形容北宋当时的繁荣盛世。这并没有错,宋徽宗时代的北宋,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有学者认为,当时北宋的GDP占了全世界总量的80%。虽然有些夸张,但是北宋的繁华程度,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想象的。

所以,即便有朱勔、童贯等人在江南大肆压榨,也并没有让这个国家伤筋动骨。特别是汴梁城——相国寺外车水马龙,朱雀门外夜夜笙歌。面对如此繁华的国家,宋徽宗认为,自己是最有资格去挥霍,去享受。

当然,徽宗时代的繁荣,与蔡京主导的经济改革息息相关。只不过,这场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变了味,导致社会贫富进一步分化,腐败严重,成为北宋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这场改革是如何进行的,又怎么变味了呢?

这还要从宋徽宗说起。宋徽宗虽没有治国之才,但他也渴望富国强兵。宋徽宗曾在诏书中对蔡京表明,自己的父亲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自己的哥哥哲宗继承遗志,也进行了变法。可惜的是,这几次变法都遭遇了旧党的反扑。我想要继承父亲和哥哥的志向,实现变法,希望蔡京可以帮助他。

王安石与司马光,谁更懂得宋朝的经济呢?

蔡京以前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得力干将,徽宗希望蔡京主导变法,其实就是希望他能够延续之前变法的政策。对于宋徽宗的要求,蔡京欣然领命,积极进行改革。

首先,蔡京打击旧党,尤其是旧党的精神领袖,创造改革环境。蔡京将死去的司马光等309人定为奸党,立“元祐党人碑”,碑上有名者及其子孙永远不得为官。蔡京通过敲山震虎的方式,让活着的大臣不敢再反对变法。

其次,蔡京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政策。

例如,蔡京将原来地方的官运官卖和官收商销的方式全部废除,一律实行“钞盐法”,即颁发官方的贩卖食盐许可证,以保证流通正常。

然而,本意是打击不良商贩的举措,在执行过程中逐渐变形,加上不断发行新的盐钞,蔡京的政策演变为利用通货膨胀和国家垄断的方式,与民争利。结果是收入全部由地方转移至中央,这令老百姓和商人苦不堪言。

与此同时,蔡京还希望借用历朝历代都会采用的铸大钱的方式,进行货币改革。蔡京本意也是刺激消费,只不过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朝令夕改,这令人们对新钱并不放心。

据记载,当时有钱人家怕钱砸自己手里,纷纷修葺房屋,并提前买好所有材料,没想到工人却要求按日结算工钱,因为任何人都生怕钱砸在手里。结果是老百姓的钱越来越不值钱。

诸如这样的经济政策,或许初心并不坏,但并未取得理想的结果。而唯一的好处就是,北宋的国家财政收入提高了很多。这也就是为什么宋徽宗会产生一种幻觉,觉得天下太平,富有,自己有资格享受,建造艮岳的原因了。

后果

在北宋朝廷的横征暴敛下,北宋大地农民起义云起。方腊假托“得天符牒”,在歙县七贤村起事。

结论:宋徽宗,看到的是太湖巨石,是艮岳能给他带来的所谓的“皇室的繁衍”,是对外战争取得的成绩。然而盛世的幻象之下,是杀鸡取卵后的社会衰败。前文提到的朱勔,他的花石纲运输队给江南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方腊深受花石纲之害。于是他起义了。

阅读数 3.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