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严弥撒曲》不出名?贝多芬:这是我最好的作品!
这部作品虽然不出名,但却是贝多芬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D大调庄严弥撒》,作品123,是贝多芬于1819年至1823年间创作的庄严弥撒作品。
这部作品是为庆祝鲁道夫大公升任奥尔米茨大主教而创作的。该作品是贝多芬创作的第二部弥撒,于1824年4月7日在圣彼得堡首演,同年5月7日在维也纳进行了不完整的演出(仅包括第一、第三和第五部分)。贝多芬认为这是他最好的作品,其中融合了很多他晚期风格的特征。

第一部分,垂怜曲(Kyrie)。该部分是传统的ABA结构,乐曲开始便由三个D大调的和弦引出盛大而恢弘的主题,合唱部分谦卑而庄严。
垂怜曲
00:00 09:58
第二部分,光荣颂(Gloria)。该部分对经文的各句进行了多彩的诠释。开头对节奏的运用十分多样化。一个大型的赋格段过后,音乐在起始动机重现后结束。
光荣颂
00:00 17:02
第三部分,信经(Credo)。该部分非同寻常,以一个大和弦开始,这一和弦将在后面的模进中起到重要作用。这部分的歌词行进也相当快,情感张力十足。结束处的赋格难度很高,乐曲在令人激动的气氛中结束。
信经
00:00 17:45
第四部分,欢呼颂(Sanctus)。这一乐段象征着圣灵降临,是整个弥撒曲中最舒缓动人的部分之一。
欢呼颂
00:00 17:06
第五部分,羔羊颂(Agnus Dei)。该部分以男声起头,并渐渐转为明亮的祈祷“赐我们和平”。在复调的发展部之后,军乐声突然想起,开头的祷告重现,最后乐曲在重申主题后结束。
羔羊颂
00:00 14:05
这部作品中的合唱部分带有亨德尔式的风格,而合唱与独唱的混合则受到了海顿弥撒曲的影响。这部作品虽然不出名,但却是贝多芬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阅读数 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