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南海泡沫事件;后果:威廉·皮特掌握行政大权。
作者:李佳佳 / 编辑:陆伯让
前因:南海泡沫事件
随着南海事件的发生,政府威信扫地,以理财见长的沃波尔临危受命,收拾残局并很快取得了成效。
1720年,为处理南海泡沫留下的烂摊子,财政大臣沃波尔上台,就任长达21年,成为英国内阁制形成的关键人物。
沃波尔上台前一年,南海公司与政府达成合作,把国债转成公司的股票,由南海公司进行偿还。
但这个价格的攀升造成了泡沫,之后股票暴跌,大量投资人倾家荡产,牛顿也赔了两万英镑。
辉格党政府备受攻击,而且成员受贿,让南海公司四处宣传有政府担保。这次事件引发了政治危机,辉格党急需一个人来救场。
这个人就是沃波尔。

沃波尔画像,普遍认为他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首相。
沃波尔在辉格党颇有资历,最擅长理财,有“金算盘”的美誉。
他担任财政大臣后,立刻采取措施,逐步遏制股票暴跌趋势,解决了当时的财政危机,拯救了党派,而他带领下,内阁制逐渐成形。
沃波尔在位时,内阁制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王不管事。
当时的汉诺威王朝来自德意志地区,国王乔治一世和他的儿子乔治二世,都不通英语,虽然成为英国国王,但是更乐意经营他们亲爱的汉诺威领地。
还好,英国大臣们有经验。
光荣革命后,大臣们就自己开会处理政务,最有权势的大臣主持会议,最后把决议交给国王,这就是内阁雏形。现在,沃波尔就是内阁最有权势的存在。
很多政策的决定权到了内阁手中,内阁的地位不断提高。
有政敌看不惯他,叫他Prime Minister,就是首席宰相,讽刺他揽权专断,后来这个称呼就固定下来了,缩写为“首相”。
这一职位的出现可以说是内阁制形成的重要标志。
其实,沃波尔当时是不知道自己在搞内阁制的,他只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
为了揽权,沃波尔在讨好王室时,可谓不遗余力。
沃波尔特别擅长讨好女眷,给乔治一世的情妇送珠宝金钱,太子乔治二世的王妃也被沃波尔哄得开开心心的。

乔治一世(左)乔治二世(右),其家族父子关系都不好
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这对父子关系很差,沃波尔是乔治一世的大臣,乔治二世继位后,非常讨厌父亲的亲信,很多人以为沃波尔要下台了。
但沃波尔主动建议提高王室的年金,化解了乔治二世的敌意,加上曾经的太子妃、现在的王后也说好话,乔治二世便让沃波尔继续留在内阁,还大力支持。
除了王室,沃波尔对付同僚也有一首。
他经常许诺官职特权,收买下议院。
为了更有保障,沃波尔斥巨资让众多辉格党人当选,以便稳固自己的地位。
在当时的议会选举中,买卖选票的不是没有,但是沃波尔实在是太明目张胆,声名不怎么好,时常成为戏剧里的反派。
沃波尔这是为了自己的野心,但是也无意中,内阁进一步摆脱王权的控制。
内阁与下院的密切联系,在与君主产生分歧时,可以和下院达成一致,直接通过决议。
沃波尔最后下台,都形成了责任内阁制的一个传统。
沃波尔一直坚持和平外交政策,但当时战争收益是很有诱惑力的,下院总想打个仗,但沃波尔不愿意,于是,内阁与下院之间对立有了矛盾越来越大。
1739年,英国和西班牙爆发冲突,时沃波尔依旧维持中立的态度。

这次冲突是“詹金斯耳朵之战”,以为海军上校称在加勒比海被西班牙军队袭击,并割下他的耳朵,引起英国全民激愤,实际上是英、西争夺中美洲奴隶贸易的矛盾。
终于,下院彻底放弃沃波尔,不再对他进行支持,沃波尔只能灰头土脸的下了台,而其他内阁大臣也一起辞职。
这成了一个先例,每当下院反对内阁时,首相会带着内阁集体辞职。这边是内阁对下议院负责,责任内阁制由此得名。
在沃波尔之后,又有几个厉害的首相不断完善内阁制,直到19世纪中后期确定了下来。
后果:威廉·皮特掌握行政大权
沃波尔使内阁制发展更为迅速,逐渐奠定了责任内阁制的地位,在其下台后皮特掌权,使责任内阁制流传下来。
结论:沃波尔的上台是内阁制形成的标志,对英国的责任内阁的完善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并推动了内阁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