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步,是最重要的。
文/全历史 李曳白
617年9月23日,李渊以勾结突厥为罪名,杀掉了隋炀帝(此处可a至604年8月21日的长安)派来监视自己的王威和高君雅,在晋阳(今太原)树起义旗,参与到反抗暴君统治的行列。
李渊是隋炀帝的表兄,起兵时的身份是晋阳留守,主要负责在北部边境抵御突厥,可在喜好猜忌的隋炀帝眼中,李渊这种亲戚并不可靠,随时可能对自己的统治造成威胁。
有次李渊被隋炀帝召见议事,因为生病去不了,炀帝就问身边人,他到底能不能病死?深受猜忌的李渊在隋末动乱之际乘势起兵,除了为实现雄心报复,也是为了自保。

李渊画像
但凭借晋阳一座孤城,为何李渊敢于起兵反抗强盛的隋朝?
首先,胡人、流亡犯人聚集。
晋阳作为防御北边突厥入侵的军事重镇,兵精粮足自不必说,隋炀帝巡行北方,曾被突厥始毕可汗用兵围困,情况危急,靠的全是晋阳兵马支援,才得以解围。
同时,晋阳地处边塞,而隋朝军事精锐,此时都跟炀帝远在江都(今扬州),在晋阳起兵,也就避免了与隋朝军事主力展开决战,有利于义军形势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作为边境重镇的晋阳,一直是反隋的重要根据地。
这里胡人聚集,和时常前来骚扰的突厥人一样,他们是反隋的重要力量,有个叫刘龙儿的胡人,在李渊起兵三年之前,就在此举兵称王。
另外的力量是流亡犯人,李渊起兵时的很多重要将领都属此类,比如刘弘基是逃避辽东徭役跑到太原,而后来被封谯国公的窦琮,也因犯法逃来此地,这些人在李渊起兵时受到招徕,自然成了忠心拥护者。
其次,李渊有野心,手下有精兵强将。
早年炀帝发动征高丽的辽东之役,李渊就和好友宇文士及在深夜谈论天下大势,隐然有称帝志向。被指派为晋阳军政的主要负责人后,李渊还和李世民说,我被调派晋阳,这真是上天的安排。
除了志向宏大,李渊性格上也是豁达大度,受到晋阳当地官员裴寂和刘文静的鼎力支持,他们一个筹备钱粮,一个出谋划策,像萧何(此处可a至公元前193年8月16日的长安)和张良辅佐刘邦那样,成了起义时最核心的成员,就连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yuē),也捐助家财投奔李渊,成了后来的“太原元谋功臣”之一。
那么,在隋末众多起兵者中,比如李密(此处可a至617年3月21日的洛阳)、薛举等,李渊为何能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就迅速占领长安呢?
晋阳起兵的时间地图
首先,儿子、女儿能征善战。
李渊起兵时,统兵主将分别是李建成和李世民,起兵之后的第一仗西河之役,就是在两个儿子的协同努力下,取得了首胜。接到胜利的消息后,李渊也夸赞说,按这种方式用兵,足可以横行天下。由于李建成和李世民在军中的声望很高,将士们亲切的称呼他们“大郎”和“二郎”。
儿子英勇善战,女儿也不例外,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听到起兵消息,也在长安附近响应,帮父亲收拢豪杰,她还建立了一直“娘子军”,和义军会师,乃至公主去世后,李渊特别用军礼殡葬,让她成了中国古代史上,是唯一一个有此殊荣的女子。
其次,对外向突厥称臣,避免腹背受敌。
隋末,突厥是北方政局的主宰者。起兵后,李渊派义军重要成员刘文静出使突厥,在往来书信中,用“启”而不用“书”,也就是放弃了双方平等的地位,自降身份,表示自己是突厥属臣。
这种外交上的迂回策略,不但避免李渊进攻长安时候腹背受敌,还让他获得了大量军事资助,志得意满的突厥,借给了李渊大量马匹,帮助了他增强战力和神速进兵。
李渊在晋阳起兵,最后入主长安,是战略极为清晰的谋划,这一目标的成功实现,让李渊在群雄政权中脱颖而出,为唐朝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隋朝末年群雄割据局势图
那么,晋阳起兵,对唐朝稍后的政局,又有哪些较为深刻的影响呢?
第一,为唐朝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军政资源。
晋阳(今太原)作为起兵地,后来成为唐朝北都,不但继续发挥防北方要塞的作用,还在安史之乱(此处可a至755年12月16日的北京)期间,成为了抗衡叛乱的军事要地,中兴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就是凭借晋阳的雄厚军事实力,与安禄山史思明展开拉锯战的。
同时,晋阳作为“龙兴之地”,是整个河东地区(今山西和河北省西北部)的核心,为唐朝提供了大量的政治人才,唐代的宰相温彦博、王缙(诗人王维的弟弟)等,就都是出于此地。
第二,让李世民获得了政治资本,导致了玄武门之变。
起兵之初,李渊让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别领兵,李渊称帝后,李建成被封太子,不能再领兵作战。而随着军事征伐,李世民的政治野心不断膨胀,手下谋臣猛将越来越多,房玄龄就曾对他说,如果殿下想要争夺天下,可以留着他们,如果不想,就可以将其遣散。想要争夺皇位的李世民,选择了前者。这也激化了他和太子李建成之间的矛盾,最终酿成玄武门之变(此处可a至626年7月2日的长安)。可以说,兄弟阋墙的惨剧和李世民最终凭借军权登上帝位,在晋阳起兵时,就埋下了伏笔。
晋阳起兵,是唐朝建立的第一步,唐朝建立后,在制度上,几乎完全延续了隋朝。这个故事也告诉了我们,一个崭新王朝的后续发展,往往会对过往的经验,产生一种路径上的依赖,这是制度发展的一种惯性。(详见规律26-路径依赖:制度发展的惯性)
历代评价:
高皇创图,势若摧枯。国运神武,家难圣谟。言生床第,祸切肌肤。《鸱鸮》之咏,无损于吾。
——《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