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更戍法:轮换的禁军
前因:李筠叛乱;后果:设置县尉。

文/全历史 李曳白

前因

李筠叛乱:赵匡胤为防止叛乱,施行更戍法,隔断地方节镇兵将之间的关系。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制定更戍法,宋代的中央禁军开始被派往全国各地轮番戍守。

更戍法规定的戍守时间很短,两到三年就换一次。各地的统兵将领,也是由中央直接指派。士兵不断在各地轮换,无法和将领结成较强的私人关系,跟着地方将领叛变的可能性就低了。

更戍法是赵匡胤和谋臣赵普两人研究出来的新军事政策,政策的目的很清楚,赵匡胤说如今大宋刚刚立国,派禁军到地方戍守,是怕各地节度使叛乱,要坏其凶谋,消灾于无形。

赵普画像

赵匡胤的说法并不夸张,他登基的这一年,确实是全国各地节度使谋划叛乱最凶的一年。

最先开始闹事的人是李筠。李筠是后周开国功臣,因为反对赵匡胤称帝,在这一年起兵反抗。

平定叛乱的过程并不轻松,赵匡胤先派出了大将石守信等人平叛,但由于李筠的大本营泽州城(今山西晋城市)始终打不下来,赵匡胤只能御驾亲征,自己带兵紧跟前锋部队参与攻城。

李筠虽然战败身死,但异常激烈的战斗给赵匡胤君臣留下了深刻印象,担心战事不顺的赵普向赵匡胤毛遂自荐,说不如我也跟着去前线。赵匡胤开玩笑地对赵普说,只怕你穿不动铠甲。

赵匡胤实际上是故作轻松,决战前,他问将军马全乂攻城办法,马全乂说没有办法,只能强取。

李筠为什么这么难搞?赵匡胤认为,就是因为李筠和手下的将士关系太好。

李筠叛乱前,担任的职务是昭义(今山西霍山以东及河北涉县等地)节度使,他在那里一干就是八九年,整个昭义节镇的将士都是李筠的人,李筠成了地方的土皇帝。他想反叛,众人自然都以李筠马首是瞻,跟着造反。

其实李筠叛乱之前,赵匡胤不是没想过用调节办法消除祸端,李筠的儿子李守节作为使者来开封时,赵匡胤对李守节说,我要没当皇帝,你爹想咋样都行,现在我当了,不能让下我么?

赵匡胤剧照

赵匡胤不是真的谦让,他的话另有深意,就是李筠和他的资历、能力差不多,其实是一类人。

赵匡胤登基前,职务是后周的殿前都点检,他这个工作也是一干六七年,因为屡次跟着周世宗南征北战,在军中威望很高,也就是这样,将士们才推戴他来当皇帝。

军政人员上下级间过于亲密的关系会危害皇权,赵匡胤很快从卫融的事上,再次得到确认。

李筠叛乱时,曾经联合北汉攻宋,但李筠旋即失败,北汉使者卫融被宋军抓获。赵匡胤质问卫融说,你为什么给刘钧(北汉皇帝)出主意,让他帮李筠?卫融说人各为其主,我追随了刘氏这么多年,怎么能不尽忠?你赶紧杀了我吧,就算不杀,我也会找机会逃走的。

赵匡胤很生气,命人用铁棍把卫融打的满脸是血,卫融大喊死得其所。赵匡胤觉得卫融是个忠臣,就把他放了。赵匡胤后来和北汉提议交换俘虏,北汉没同意,卫融才留在开封做官。

如果说李筠和卫融的事,证明了地方军事政权在上下级关系比较亲密时,能对皇权产生较大冲击。那李重进的叛乱,则证明了将士关系比较疏远时,有利于维护皇帝的权力。

李重进画像

李重进叛乱前,曾派谋士翟守珣联合李筠,可翟守珣觉得没必要跟着李重进送死,跑到开封见赵匡胤,把李重进的军事部署全都说了。赵普也分析局势说,李重进将士离心,不堪一击。

北宋军队攻打李重进时,李重进的军队很快瓦解,因为他从不赏赐部下,众将士都埋怨他。

平定了李重进的叛乱,赵匡胤加快了军队建设的步伐。他从平定叛乱的经验中认识到,一定要割断将领和士兵之间的私人联系,让二者始终保持在陌生状态。他的办法就是更戍法。

更戍法规定的轮番戍守,形成了兵将不相识的局面,有效杜绝了五代以来节度使的叛乱。

但它也有负面作用,那就是容易打败仗。宋太宗赵匡义在雍熙年间北伐辽国,就因为兵将之间互相不熟悉,使得大将曹彬在涿州被辽国打得大败。

不过,更戍法实行后一直为北宋历朝沿用,直到宋神宗时施行变法,才规定禁军不再出戍。

后果

设置县尉:宋太祖赵匡胤设置县尉,掌管地方诉讼、缉捕等事,进一步收回节度使权力。

结论:更戍法杜绝了地方节度使的叛乱,有助于维护宋代的政治和社会稳定,但更戍法也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削弱了宋代军队的战斗力。

阅读数 1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