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大调第三交响曲》(Op.90)作于1883年,是勃拉姆斯四部交响曲中最短的一部。
在十九世纪中叶“新德国乐派”开始盛行,代表人物除长期在德国活动的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外,主要还有瓦格纳,。但是勃拉姆斯当时不时髦的艺术理念与李斯特和瓦格纳这两个当时最主流音乐代表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勃拉姆斯对此乐派也进行了抵抗。
彪罗曾在巡演中演出勃拉姆斯的作品,并且音乐会收获很多好评,但对此瓦格纳曾发表批判。他认为音乐会受到好评,只能表明公众的鉴赏力变得低俗。

冯·彪罗
面对如此攻击,勃拉姆斯尝试用另一种方式回击瓦格纳,即运用瓦格纳等人的技法进行创作,这也是他创作《第三交响曲》的一个原因。
在1883年3月,全德音乐协会第二十次音乐艺术家大会在德国莱比锡举办。大会不但上演了瓦格纳、李斯特的作品,而且还上演了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认为,新德国乐派的艺术作品和他的音乐放在一起演奏,是莫大的讽刺,于是他立刻让彪罗发表一条他马上要来莱比锡的假新闻。

瓦格纳
但事实上,勃拉姆斯去了科隆,参加了更合他心意的下莱茵河音乐节,并在那里演奏了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等作品,还公开举行了生日庆祝仪式。就在这一年的夏天,勃拉姆斯创作了他的《F大调第三交响曲》,这一年也恰好是瓦格纳去世那年。
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曲子保留了古典主义时期交响曲严谨而均衡的传统,其动机的发展和丰富的和声语言却使用了浪漫派的技术手法。
第一乐章是快板(奏鸣曲式),展示了一种自由与快乐的心态。虽其中有一定的矛盾冲突(开始部分),但总体氛围自由、愉快、柔和。
第二乐章是柔板(最著名的乐章),开始部分仍贯穿前一乐章结尾处那种神圣庄严的情绪。之后的中间一段包含着一定的压抑与无可奈何之感。整个第二乐章在小提琴诚挚的咏唱中结束。
第三乐章为小快板(松弛速度的谐谑曲),有着宁静和压抑的忧伤感,如同透过泪珠而现出的微笑,体现出一种忧伤与幽默的混合。这些情绪交织在一起,热情与欢乐总是包裹着一层淡淡的忧伤。
最后一个乐章是快板(奏鸣曲式),是全曲矛盾冲突的顶点。一开始由弦乐器和大管低沉地奏出一种隐抑的激奋情绪和神秘的色彩,接着矛盾冲突开始,光明的力量与黑暗的势力进行着悲壮的搏斗。
可是这种斗争看不到胜利的希望。高潮一个接着一个,但最终没有明确的结局。这正是勃拉姆斯的风格,也是勃拉姆斯通过作品想反映出的社会现实。
许多作曲家敬畏于贝多芬的交响曲,都试图在音乐与其它文学艺术的结合中寻找新的发展,例如瓦格纳的歌剧、李斯特的交响诗等。而勃拉姆斯的四部交响曲不但展现出他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之后,挑战这一领域的勇气,更为重要的是他借此证实了这一领域依然有发展的潜力。
卡拉扬指挥版《F大调第三交响曲》
柏林爱乐乐团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