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tips:不善音律的开国皇帝
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隋朝开国皇帝。在位期间,先后灭梁、陈,统一全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有建树,尤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三省六部制度和科举制,影响颇深。晚年多疑,杀害功臣,逐渐意识到了废太子杨勇立杨广的弊端,却回天乏术,在仁寿宫内离奇去世。
从司马氏的西晋灭亡开始,北方便形成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南方则由逃窜而来的司马睿建立了东晋。随后便进入了南北朝时期。南朝在东晋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各代;北朝又经历了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主要由鲜卑贵族执政,最后杨坚篡位北周,形成北朝的隋与南朝的陈对立的局面,杨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安内后,便起兵伐陈,结束了长达近300年之久的乱斗。
尽管杨坚此人颇为努力, “勤政不怠,赏功弗吝,节用安民”,但是后人对他的评价多是向着负面而去,诸如房玄龄“主上本无功德,以诈取天下。” 《隋书》“天性沉猜,素无学术,好为小数,不达大体,故忠臣义士莫得尽心竭辞。”等。
就像《隋书》写的那样,杨坚的“素无学术”使得他在位期间并没有留下什么文学作品,与曹丕、陈叔宝、李煜、赵佶、李隆基、弘历等人不能相比。尽管杨坚并不善音律,但他在音乐上的贡献还是有的。出于政治目的长达十三年对雅乐的改革也好,对燕乐表演体制的确立也罢,不求术业专攻,但求面面俱到。
有着重要地位的“开皇乐议”

《隋书·礼仪志》
这位对音律不甚了解的皇帝,也曾召开过关于音乐议题的正儿八经的高层会议。 “开皇乐议”始于杨坚登基后的第二年,断断续续经历了十三年左右才完全结束,通过《隋书·音乐志》中的记载,围绕雅乐的范围、定调、乐器、乐队、歌词题材、流程等等展开讨论,大致议题主要涉及这两个方面:
一、开皇二年,颜之推上表请求依照冯梁国旧典来制定太常雅乐,且反对并用胡声。但是杨坚却以“梁亡国之音“为由驳回。
如果说杨坚的反驳是带着某种避讳,那么深知雅乐散落的颜之推主张参考梁国旧典,来制定隋朝雅乐,则是出于他正统的儒家礼乐观念,并没有什么其他的心思。
二、正乐多年没有定论,且礼乐歌颂内容仍然沿用周代。杨坚对此十分生气。
在讨论的官员中不是没有精通音律的行家,像万宝常、郑译、牛弘等人,但是当他们得出结论后,呈给杨坚的,却是对乐律的研究远远不及万宝常等人的政客何妥。杨坚不通晓音律却十分信任何妥,何妥担心别人看出端倪,便在实验郑译等人的结论时,借着杨坚好符瑞(迷信)的心理提出“黄钟者,以象人君之德”,但作黄钟一宫的提议(自西周以来,雅乐随月用律)。
随后牛弘奉命修订雅乐,并创制祭祀天帝、五帝、凯乐等多首乐章歌词。后来又敲定当朝礼乐的环节,譬如鎏驾、降神、登歌、进俎、饮福等仪式。
有趣的是,《隋书·音乐志》中还有这样的记载:“或有能为蕤宾之宫者,享祀之际肆之,竟无觉者。”在决定了只用黄钟一宫后,乐工们曾对此感到极为不满,在祭祀奏乐间偷偷变换乐律,却没有能察觉出来。
尽管可能有夸大的成分存在,但由此可见杨坚重视的其实不是礼乐本身,而是它产生的社会功能,并没有对音乐本身做出正面积极的推动,反而拘泥于形式,隐隐有着倒退的迹象。
他赞同礼乐对“移风易俗“的重要性,因为要发挥这种音乐的社会功能,所以必须新定一套符合当下的乐律,可是有意思的是,他全权托付的臣子——何妥也是个不通晓乐律的政客,那些真正专心推动乐律改革之人,不是被吞了功绩,便是不予采纳,更有甚者没落得个好下场。
杨坚的“七部乐”燕乐表演体制

绘彩陶坐部伎乐俑
隋代开皇十五年,河南安阳市张盛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
对燕乐的界定,学术界的学者们历来都有不同的观点。杨荫浏先生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认为:“在一般概念中,被统治阶级在宴会中间应用的一切音乐,叫燕乐或宴乐“。
夏野先生认为燕乐实际上包括三种不同的概念:广义来看,燕乐乃是指唐代宴会中所奏之乐,那么十部乐和教坊俗乐都能称为燕乐;狭义来看,排除《景云河清歌》这个特例,宋人沈括把唐乐分为三类,“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即燕)乐。”
沈括在这里注意到隋唐宫廷乐舞的表演风格,与之前相比相差甚远,这点是没有错的,但是单独把“合胡部者”作为一个乐种,还值得商榷。
总之在先秦以前,燕乐所应用的礼乐祭祀和高规格餐雍的场合,逐渐向非正式场合演变,乐舞内容也逐渐从雅颂之乐,过渡到以娱乐宴享会为目的表演,由此燕乐渐渐失去祭祀燕雍之乐的真正含义,转变为娱乐之乐。
至于乐种,在讨伐南陈后的不久,杨坚便颁布了“七部乐”的燕乐表演体制:清商伎、国伎、龟兹伎、安国伎、天竺伎、高丽伎、文康伎。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以清商(华夏正声)、国伎(西凉乐)为宴会开场,大多是对歌功颂德的乐舞,紧接着是龟兹、安国、天竺、高丽的外来乐舞表演,最后是作为结束节目的文康乐——作为宴会的“礼毕”环节。
再到后来,先后经过杨广、李渊、李世民的增减,变为隋“九部乐”,唐“九部乐”、“十部乐”和唐“坐部伎”、“立部伎”的分部名称。

唐·阎立本《历代君王像》之杨坚
那杨坚是一个好皇帝吗?我们如今能知晓的,只不过史书外传上的寥寥几笔,是非曲直盖棺定论。
但,他绝非是精通乐律的音乐家。
【音乐·人物春秋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