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国珍起义:当海盗还是当官?
前因:元顺帝即位;后果:方国珍归顺朱元璋。

文/全历史 夏虫虫语冰

前因

元顺帝即位

1333年,妥懽帖睦尔继承皇位,是为元惠宗,历史上又称其为元顺帝。

1348年,方国珍发动了反元起义。朝廷对方国珍采用招降的策略,方国珍受降。此后,方国珍又反复起义、反复受降。最终,被元朝用官位给笼络住了。

方国珍是浙江人,早年靠贩盐过日子。

当时,有一个叫蔡乱头的人打出反抗元朝的旗号,还经常打劫百姓财物,这引起了官府的注意。随后,官府就张贴公告,让百姓们提供线索。

公告被方国珍的一个仇家知道了,为了陷害方国珍,此人就去官府告发,谎称方国珍和蔡乱头有关系,是他的同党。方国珍知道后,一怒之下,把仇人杀了。

官府派人四处追捕方国珍,逼得他带弟弟逃往海上。在海上,方国珍兄弟靠抢劫过路的船只为生,获得了不少钱财,巨大的利益吸引了不少贫苦之人前去投靠。渐渐地,方国珍身边聚集了几千人,形成了不小的势力。

影视剧中的方国珍

从此,方国珍开始了反元起义,起义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方国珍大败元朝,以元朝俘虏为要挟,向元朝要官。

1348年,方国珍带领众人,拦截海路、强劫漕粮,甚至还敢扣留海运官员,给元朝带来不小的损失。

元朝就命令江浙行省派兵,剿灭方国珍。战斗中,由于方国珍的人惯于海战,异常凶猛,元军大败。最后,行省参政朵儿只班还被方国珍俘虏了。

方国珍开始考虑该拿俘虏朵儿只班怎么办,他想,自己走到这般地步,并不是真心和朝廷过不去,而是被仇家所逼。

方国珍决定不杀朵儿只班,而是把他当作手里的一张王牌,以此为要挟,向元朝要个官当。元朝听说方国珍的要求后,担心如果不答应他,会导致江浙地区的海运受阻,就同意了。

朝廷给方国珍等人下了招降书,还授予他庆元定海尉一职,也就是管理沿海事务的小官。方国珍就此上任为官,回到了乡里。

第二,方国珍再度起义,随后又被朝廷招降。

方国珍当官后,并没有解除自己的武装势力,扔握有兵力。在利益的驱使下,还偶尔带人去海边抢劫货物。

元朝政府听说后,非常担忧,他们担心的有两点:一是怕方国珍影响江浙的漕运,因为江浙行省征收的漕运税收,占全国各行省征收总额的二分之一,对国家财政影响极大;二是怕方国珍手里的军队,和当时的红巾军勾结,动摇元朝统治。

元朝于1350年,再派江浙行省右丞相孛罗帖木儿、浙江道宣慰使都元帅泰不华,共同夹击方国珍。

交战中,孛罗帖木儿被方国珍逮住了。可笑的是,方国珍又故技重施,想拿孛罗帖木儿为要挟,逼元朝招降授官。

元朝这回也使出了与之前相同的办法,派大司农达什帖木儿前去招降,授予方国珍官职,方国珍兄弟欣然答应,再次受降。

元末形势图

第三,方国珍再次起义,与元朝的泰不华激战。

受降后,方国珍贼性不改,手痒难耐,时不时地又领着手下去海上抢劫。

朝廷顾及江浙漕运的重要性,再加上也不想用兵,就再次以招抚为策略,命泰不华去招降方国珍。

这次招降,使方国珍态度强硬了起来,他直接把泰不华派的人给扣住了,拒不投降。

泰不华知道后,内心非常愤恨,他随即召集手下,对他们说:“我以书生的身份登上了显要的地位,现在真是辜负了自己所学。”

他希望手下能够帮助自己,一起击败反贼。如果成功了,那么功劳是大伙的;如果失败了,那么自己就以死报国了。

众人听了这番话,都踊跃地参战。正在此时,方国珍的朋友陈仲达,前来和泰不华交涉,他说方国珍又答应投降了。

于是,泰不华就带着陈仲达,连同手下几十个人一起坐船,去找方国珍。

船走到半路时,触到了泥沙,不能动了。就在此时,泰不华只见迎面一条大船向自己挺进。仔细一看,那船就是方国珍的。

泰不华朝陈仲达大喊一声,询问他的意见。陈仲达根本不敢直视泰不华的眼睛,目光闪烁、呼吸急促。

泰不华看到这一幕,马上明白了:陈仲达和方国珍事先设计好了,用诈降引诱自己上钩。泰不华立即挥起大刀,向陈仲达砍去,陈仲达当场毙命。

泰不华

泰不华又领人杀向方国珍的大船,还射死了几个人。谁知,方国珍的船里埋伏了很多人,他们一齐出动,把泰不华等人打得无力招架。泰不华在战斗中,瞪起双眼,大叱一声,夺下了敌人的刀,又杀了两人。方国珍的人把泰不华围了起来,用枪刺中了泰不华的脖子。泰不华被刺死时,身子还直直地不蜷曲。方国珍的人又把泰不华的尸体,扔到了大海里。

战后,方国珍率人逃到了海上,朝廷则追封泰不华为魏国公,谥号忠介公。

最后,方国珍被元朝以官职笼络住了,不再起义。

没多久,方国珍又向元朝流露出投降的意思。元朝又封方国珍为海道漕运万户,加以安抚。方国珍觉得这个官位可不小,就安安心心地当官了,不再生事,不久又进升为行省参政。

后果

方国珍归顺朱元璋

1367年,朱元璋派人追击方国珍,致使其慌忙逃窜。方国珍不得不归顺于朱元璋,并在明朝为官,得以善终。

结论:方国珍起义,是元末众多起义中最早的。他起义的特点,是反复投降、反复起义,这严重扰乱了元朝在江浙沿海地区的统治秩序。

阅读数 2.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