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山童、刘福通起义:白莲教揭竿而起
前因:贾鲁治黄河;后果:韩林儿被拥立为帝。

文/全历史 夏虫虫语冰

前因

贾鲁治黄河

1351年,元顺帝命贾鲁为总治河防使,治理黄河水患。

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利用白莲教做宣传,在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内)发动了反元起义。

韩山童本是河北农民,他全家都信奉白莲教,受此影响,他也成了白莲教教会中的一员。

白莲教源于佛教净土宗,后又揉和了道教等教义。其教徒大多是下层百姓。白莲教教义宣称:佛祖见天下大乱,将要派弥勒佛下凡,拯救百姓。

韩山童受白莲教影响,滋生了反元情绪。他一边干农活,一边传教,偷偷地向大家宣扬教义。

大家听了,都跟着信奉这些理论。当时正值元朝末期,黄河泛滥等灾害频发,朝廷为解决财政危机,改革钞法,致使钞票严重贬值,百姓苦不堪言。

韩山童宣扬的白莲教,给了他们一丝希望,让他们有了精神寄托。

白莲教教徒

韩山童吸纳了不少教徒,成了白莲教的教主。在众多教徒中,有一个叫刘福通的人,是韩山童的忠实追随者。

刘福通,生于安徽的一个富裕人家。元朝治河时修改河道,把他家的宅院给毁了。这使刘福通对朝廷怀恨在心,参加了白莲教,并一直跟着韩山童传教。

到了1351年,黄河水位暴涨,水患严重。朝廷因此征发河北、河南、安徽等地的百姓去治河,共有十五万之多。

此举一出,立刻招来百姓们的不满。治河本是好事,可是强征大量民力,会让本就贫苦的百姓雪上加霜。一时之间,民怨沸腾。

韩山童和刘福通觉察到了百姓们的情绪,他们早就对朝廷不满,决心利用这个民心动摇的时机,造反起事。

起义前,韩山童和刘福通做了舆论准备。他们在民间,散布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意思是一只眼睛的石人如果出现,会搅动黄河令天下大乱。

同时,他们还暗地里把事先准备好的独眼石人,埋在即将开挖的黄陵冈(今山东曹县)黄河故道中。

百姓在干活的过程中,挖出了这个独眼石人。消息四传,人心浮动。

元末农民起义

韩山童、刘福通见时机成熟,就在颍州聚集了三千教徒准备起事。为了表示庄重,鼓舞人心,他们还杀了黑牛白马,举行了宣誓仪式。

仪式中,为赢得众人的拥护,韩山童称自己是宋徽宗的八世孙,表明他本就应该是天下之主;刘福通,则称自己为南宋大将刘光世的后代。

他们还准备了文告,里面写着“复兴宋朝”的字样,想以此号召百姓们,反抗蒙古人的民族压迫,参加反元斗争。

正当韩山童等人宣誓之时,门外突然传来了动静。原来,他们起事的消息,早已泄露,被官府知道了。随后,门外的官兵们,冲了进来,把韩山童等人抓了个现行。

混乱中,韩山童不幸被捕,他的儿子韩林儿和刘福通趁乱逃了出去。

事后,元朝处死了韩山童。他的儿子韩林儿逃往了武安(今徐州),刘福通则逃往了颍州。

到达颍州后,刘福通一人再挑大旗,重新组织力量,准备起义。

一切准备妥当后,刘福通率领众人,按照原来的计划,在颍州公开起义。参与起义的人,头上都裹着红头巾,以此为标记,因此被称为“红巾军”。

红巾军

红巾军的战斗力很强,反元的情绪又很高涨,很快就攻占了颍州城。接着,他们又向亳州(今安徽亳县)等地进攻。

在此过程中,红巾军得到了各地民众的支持和响应。仅十来天,起义人数就高达十万。

元朝听说了这个情况,非常震惊,马上命枢密院事赫斯、赤秃率领阿速军前去镇压。阿速军,由北高加索地区的人组成,早先被蒙古人征服了,因长着蓝眼睛和卷发,被称为“绿眼回回”。

赫斯、赤秃随即领着阿速军,扑向红巾军。

交战时,阿速军看着凶猛,却没有展现出很强的战斗力。这帮人平时爱抢掠东西,不重视军事训练,因此不堪一击。

红巾军人数众多,还十分勇猛,把敌人打得大叫。只见阿速人手拿着鞭子,嘴里直叫“阿卜!阿卜!”“阿卜”是蒙古语中“走”的意思。他们喊着这两个字,四处溃逃。

最后,红巾军取得了胜利,并极大地鼓舞了其他地区的反元势力。

后果

韩林儿被拥立为帝

1355年,韩林儿在刘福通的拥立下,称皇帝,又号小明王,建立了宋政权。

结论: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是反元起义中影响比较大的。他们动摇了元朝的统治,对后来的郭子兴起义、徐寿辉起义起到了很大影响。

阅读数 2.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