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世纪危机:帝国崩塌的前兆
前因:1.奴隶制衰落,2.基督教传播;后果:逼害基督徒。

文/脚下有土

前因

奴隶制衰落:罗马帝国不再大规模扩张之后,失去奴隶的来源,进而导致奴隶制经济的衰落。

基督教传播:基督教在罗马的传播,使越来越多的罗马人对现实社会漠不关心,人们不再依赖罗马政府,军队开始为所欲为,整个国家开始出现分崩离析的征兆。

235年-284年,由于奴隶制经济的衰落,罗马帝国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外族入侵,奴隶起义,政局混乱,罗马帝国全面瘫痪,历史上称作“三世纪危机”。

进入三世纪,罗马皇帝失去了以往的权威,不得不依靠军队维持着表面的辉煌。为了取悦军队,罗马的皇帝们就给士兵双倍的军饷。这样一来,罗马皇帝就不得不面对财政问题。于是,皇帝们把目光投向了税收,希望通过征收更多的税来弥补赤字。

伽利埃努斯当政期间发行的货币

皇帝伽利埃努斯为了收更多的税,甚至规定罗马赢得一次战争胜利后,地方就要捐赠财物,疯狂的伽利埃努斯杜撰了很多胜利,各地百姓被繁重的税收压的苦不堪言,纷纷开始逃亡。

然而这样增加的税收,还不能满足伽利埃努斯的需求。于是,伽利埃努斯下令增加货币的发行量。结果,货币基本都流到了军队的手中,民众手中的货币减少,交税出现了困难。伽利埃努斯接着干脆决定,直接用实物代替税收。这一下,彻底榨干了罗马各地的民众,许多地区在各种花样百出的税收压力下,被搜刮得一贫如洗。

除了增加军队的军饷,伽利埃努斯还要大量的金钱来满足自己的贪欲和挥霍。伽利埃努斯骄奢淫逸,一顿饭就可以花掉几十万的巨款,宫殿也都装饰的金碧辉煌。穷人已经无法交税了,伽利埃努斯就把目光投向了富人,只要有人告密富人的各种罪状,就可以把富人的财产直接没收。伽利埃努斯对外一直说这些钱是为了养活军队,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皇帝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

伽利埃努斯

靠着各种疯狂的收税政策,皇帝伽利埃努斯以为这样,就能保持军队对自己的拥护。然而军人依然不满足,因为当他们看到做皇帝可以挥霍无度时,他们还想要直接掌握政权。

268年9月,伽利埃努斯的骑兵总司令发动了政变,伽利埃努斯看到形势不利后,直接带着亲信躲到了米兰城内。然而,伽利埃努斯身边的亲信这时候也发生了叛变,直接把伽利埃努斯杀死了。

伽利埃努斯的所作所为是罗马第三世纪危机的一个缩影。日耳曼人准备借机欺负走下坡路的罗马,他们袭击了希腊周围的城市,还放火焚烧了雅典的大部分地区。其他蛮族势力也想要分一杯羹。此时,国内农民起义也频频发生,帝国已经是摇摇欲坠。

就在这种危难时刻,伊利里亚诸帝登场了。靠着这几位罗马皇帝的努力,才延缓了西罗马帝国的崩溃。

摆在罗马面前最大的两个敌人,一个是哥特人,一个是日耳曼人。皇帝克劳狄二世首先击败了强大的哥特人,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罗马的困境。克劳狄二世不幸死于瘟疫后,继位的奥勒良,为了彻底解决哥特人的威胁,带领军队再次痛击了哥特人,解决了罗马面临的最大威胁。

随后,奥勒良又率队东征,将高卢、不列颠和西班牙,重新收复。与此同时,为了防止蛮族边境入侵,奥勒良还修建了城墙,以多瑙河为天险,守护罗马城。

之后的几位皇帝,靠着军队的支持上位,粉碎了日耳曼人的进攻,并对北方的日耳曼人进行了围攻,解决了北边的威胁。至此,罗马帝国的两大威胁暂时得到了缓解。

一直到284年,戴克里先登基,第三世纪危机才结束,但罗马帝国早已不可能重振往日的雄风,只是靠着最后的气力维持着自己的体面。

后果

逼害基督徒:303年,罗马帝国内展开了最大的,也是最后一次针对基督徒的迫害事件。基督徒需要离开军队,私产要充公,基督教书籍被焚烧,基督徒要么放弃信仰,要么被处死。

结论:三世纪危机后,罗马帝国开始走向衰落,在外敌和内战的双重攻击下逐渐走向分崩离析。

阅读数 2.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