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又一个屠龙,最终被恶龙吞噬的故事,权力就是那条恶龙。
1645年10月17日(顺治二年八月丁未),清军将领鳌拜因没有遵循摄政王多尔衮的命令而被罚俸。
当时,多尔衮的兄长阿济格领兵出击李自成军队,八战八捷。多尔衮对居功甚伟的阿济格颇有忌惮之心,他以阿济格没有奉旨班师、谎报杀死李自成、对顺治帝不恭等借口,降了阿济格的爵位。
随阿济格征战的鳌拜接到多尔衮命令,要他在军中宣传上司阿济格的罪行。鳌拜顾及上司情面,没有照办,结果他的军功也被一并抹杀。
事关立场问题,此事也开启了多尔衮对鳌拜的长期打压。郁郁不得志的鳌拜尝到了被权臣打压的苦果,此后一直卧薪尝胆。
多尔衮死后,鳌拜终于有机会报复性地打击所有政敌,成为康熙(此处可a至1719年4月1日的北京)朝独断专权的摄政王,步了多尔衮后尘。
鳌拜最终也被自己的权力所反噬,正如为父报仇的桓温(此处可a至373年8月18日的姑孰镇)、家道中落身份低微的和珅(此处可a至1799年2月14日的北京)、弑君的司马昭(此处可a至260年6月2日的洛阳),他们都是有一腔才华却无处施展,因而在获得权力后不知节制,只能落得千古骂名。
那么,鳌拜与权力纠缠的一生经过了哪些阶段呢?
第一阶段,他是“站错队”的满洲第一勇士。
入关前,鳌拜在皮岛一战成名,成为满洲第一勇士。
皮岛(今朝鲜椵岛)是明清必争的军事重镇,它将明朝关宁锦防线延长到了清朝后方。一旦清朝试图突破山海关,就会腹背受敌。

关宁锦防线:自山海关经宁远至锦州
皮岛:名将毛文龙驻扎于此,与关宁锦防线遥相呼应。
从努尔哈赤(此处可a至1626年9月30日的瑷鸡堡)到皇太极都因皮岛的牵制,只能屈居关外。在皇太极派人久攻不下之时,鳌拜与阿济格主动向皇太极请缨,誓死拿下皮岛。鳌拜率领少量精锐,在主力军队佯攻时,从侧翼强行登陆。鳌拜冒着炮火为清军杀出了一条血路,随即攻下皮岛。
皇太极得知后欣喜若狂,为鳌拜赐号“巴图鲁”(勇士)。此后近两百年间,清廷封此称号的仅有33位。论巴图鲁的军功,鳌拜号称满洲第一。
这种不要命的战斗方式成了鳌拜最大的优势。松锦之战,他拜又以奇兵突袭立下大功,被皇太极频频升迁,成为八旗中有头有脸的将领。
皇太极暴毙,鳌拜拥护福临即位时,却“站错”了队伍。
鳌拜身为镶黄旗人,是皇太极直属亲军中最受信任的将领之一。后来,皇太极猝死,没有立太子,鳌拜与索尼等八位大臣站出来主持继承会议。由于八大臣代表的两黄旗势力强大,得到其他四旗跟随,只有两白旗兵力的多尔衮(此处可a至1643年9月26日的沈阳)最终放弃夺位,同意拥立顺治帝。

镶黄旗:清代八旗的头旗,皇帝的户口亦登记在镶黄旗内,称“镶黄旗第一参领第一佐领上御名”。
然而在清军入关战争中,多尔衮率先攻入北京城,以摄政王的身份把持了大清政局,鳌拜开始进入人生低谷。
第二阶段,他是在威权下苟延残喘的忠仆。
多尔衮领导众将统一全国后,连皇帝玺印都摆到了自己府上,八旗中除镶黄、正黄旗,都对他俯首称臣。经他的威逼利诱,两黄旗中五位大臣先后被拉拢,只有鳌拜、索尼和图赖三人不肯屈服。
尤其是鳌拜,他极力抵抗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黄白旗之间有世仇。皇太极在位期间,曾将自己的白旗与多尔衮的黄旗互换,双方有夺旗之仇,而且鳌拜的堂兄图赖(正黄旗)是皇太极的驸马。这让鳌拜坚信,他一旦示弱,多尔衮一定会趁机收编两黄旗,并凌辱他的部下和家人。
其二,两黄旗自后金建国以来就是皇帝的专属军队。鳌拜以皇帝的尊严,赌顺治一定会维护两黄旗的利益。
前文提到鳌拜第一次被罚俸后,他就攻击了投靠多尔衮的谭泰,说他在行军途中贪功,拒绝与援军合作。在多尔衮的保护下,谭泰被关了几天就官复原职。
鳌拜此举,引来了多尔衮的疯狂打压。
不久,他就被派到天花泛滥的南方去堵截张献忠。鳌拜在疫区冲锋陷阵,生怕给多尔衮留下口实。但多尔衮还是捏造了“勘察不实”的罪名,意欲将鳌拜革职。
多亏顺治保下了鳌拜,以罚俸了事。
后来,鳌拜有两次被多尔衮论处死罪,罪名是私下结党、谋立豪格、擅发兵丁,全部被顺治驳回。为了保护忠于自己的两黄旗大臣,顺治还曾以绝食相逼。

顺治帝:他13岁亲政后,将多尔衮鞭尸,恢复了多尔衮排斥的中原王朝制度,22岁死于天花。
鳌拜在多尔衮的淫威下,靠着年幼的皇帝苟且偷生了整整七年。
直到多尔衮坠马而亡,鳌拜终于苦尽甘来。他卧病时甚至能得到皇帝亲自探望,当然鳌拜也曾衣不解带地侍奉顺治。
顺治英年早逝后,鳌拜虽然领遗诏做了辅政大臣,但历经同僚背叛、摄政王打压,他不再满足于只做一个任人宰割的忠臣。
第三阶段、他是被权力吞噬的最后一任摄政王。
四人以索尼为首,但索尼已逾花甲,身体多病。而遏必隆则与鳌拜同属镶黄旗,且常常依附于他,于是鳌拜开始试着在朝中树威。
他先是独断官员任免。在户部已有尚书的情况下,鳌拜狡辩顺治年间户部有两位尚书的先例,令亲信强行上任。
慢慢地,六部官员大多成了鳌拜的心腹,本该送入皇宫的奏折都到了鳌拜这里,他经常在家里与官员商议大事,然后直接拿到朝堂上宣布结果。
此时的鳌拜没有摄政王之名,却行摄政王之实。但鳌拜的复仇还没结束,多尔衮虽死,他的族人却还在。
鳌拜向康熙上奏,说多尔衮入关时把最好的土地都分给了正白旗,而正黄、镶黄两旗隶属皇帝,地位尊贵,不能受这委屈,两旗应该换地。
苏克萨哈作为正白旗人极力反对,他说想换地也行,但是正白旗的地少了不行,得圈地。
大清自入关已圈地三次,造成十几万农民流亡,再圈地,必然会引起民乱。满汉官员集体上奏抵制,康熙也一口回绝。

苏克萨哈:索尼死后,苏克萨哈请求解除“第一辅政大臣”的职务,愿往遵化守陵。这意味着,第一辅政大臣已经卸任,鳌拜没有理由继续辅政,必须让康熙帝亲政。鳌拜诬陷苏克萨哈“别怀异心”,将他绞死。
鳌拜不把年幼的康熙放在眼里,公然抗旨,并将反对他的汉族官员处死,强迫正白旗换地。
不过小皇帝总会成长。康熙亲政的第三年,鳌拜在金銮殿上被一群少年侍卫擒住,结束了他横行霸道的 “摄政王”生涯。
最终,鳌拜与那些权大欺主的臣子一样,将偷来的权力尽数归还。(详见规律11 - 权大欺主:为什么要权责一致)
历代评价
鳌拜性情刚愎,器量狭隘,势力愈张,骄横日甚。
——戴逸